科举考试四个等级
凡是取得秀才功名的读书人,可以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参加乡试。因乡试通常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乡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即初八,初十、十四日进场,考试后一日出场。
乡试成绩合格者被称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明朝著名才子唐伯虎就因在乡试中获得第一名,而被人称为唐解元。凡乡试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一般都安排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季,故又称春闱。会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亲自任命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载。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参加会试。
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
2科举考试第三名叫什么
古代科举考试的前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不过这里的前三名指的都是殿试的前三名,也就是通过科举考试终极考核后的最后排名。在进入殿试之前,参加科考的人必须得先通过乡试和会试。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进入乡试的可以获得举人的身份,进入会试的可以获得贡士资格,进入殿试则可以获得进士资格。
科举考试的前三名又被称为三鼎甲,他们按照名次从高到低依次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状元、榜眼和探花是殿试的一甲,他们被赐进士及第,而此后还有二甲和三甲被赐进士出身,能够进入殿试的统称为进士。
3科举制度有什么积极影响
从总体上来说,史学界对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它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如邓嗣禹说:“至于有唐,一以考试为准绳,而后平民有参与政治之机会,阶级观念,赖以破除焉。”钱穆说:“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
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有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韩国磐认为,由于“科举制确实给予了中小地主出身的机会”,“因而也就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矛盾”。
还有学者认为,“科举制也促进了盛唐文化”,“唐代的文苑,百花争艳,灿若群星,都和科举有一定的关系”。
特点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匿名回答于2021-01-31 02:58:31
科举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2、进士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6、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7、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8、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9、举人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10、生员
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在宋代的影响:
一批家境比较清寒的人,通过科举考试能够崭露头角。在当时能够通过竞争脱颖而出的人,其中有不少是来自于平民阶层的,而不是官僚仕宦的家族。这些人能够进入到官员的序列里边,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善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它整体的结构。
而官僚家族的子弟,如果他不努力,他也没有世代做官的保障。因为当时不重视家世的背景,而是比较重视个人的才干和个人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被选拔出来的青年士子,特别是来自平民阶层的人,他们对天下、对国家就有一份认同,有一份责任感。
所以现在我们经常会说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应该说是当时的一些优秀士人共同的精神追求,而不是个别人的理念。
那个时候,包括张载也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先生的四句教,也体现出来他对天下的一份责任感。
科举制度的权威是靠它的公正性来保证的。在科举制度确立了以后,当然一直也贯穿着公平和择优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些矛盾,它促使科举制度不断地改变。
科举制度走向开放,走向严密化,打破了过去门第背景的限制,重视世人的知识才能,鼓励竞争,这样的一种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符合公平的原则。
当然我们也会看到,科举取士,它的标准比较单一,完全靠考试的成绩来选拔人才,不利于全面的考察素质能力。
所以,对于科举制度,我们是要把它放到一个历史的脉络里面去观察,观察这样的一个制度在历史上演进的过程,观察它在中国历史上带来的积极作用,以及它后期对于一些青年士子思想的束缚。
匿名回答于2021-11-08 01:32:32
科举制首创于隋唐时期,一直到明清时期才彻底完善。以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为例,考试总共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六级。
首先是童试。童试虽然带了一个童字,但大家可别认为这是小孩子的考试。古代文盲率较高,赶上动荡年代的话,全国百姓文盲率可能要超过百分之九十。而童试的存在意义,就是要先刷掉那些文盲,表明你有基本的文化水平。
童试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中考和高考,分为县、府、院三次考试。县试就是在一个县里面举行的考试,一般由县官主持,由县里的教育部门监督主考。除了监考之外,县试还以五人为一组,一旦出现作弊的情况,实行连坐制。
县试之后,就是府试。
府试相当于是县试的进阶版,考生通过县试之后,才能参加府试。府试一般是由知府主考,也就是相当于今天市长主考。
通过这两场考试之后的考生,才有资格被称之为童生。这个童生可不意味着就是儿童学生,古代有些读书人,读到七老八十仍是童生的,也不在少数。如果类比今天的考试,县试就是中考,府试就是高考。府试合格者,从比例来看,基本等同于今天的211大学本科生。
府试之后,就是院试。
院试一般就是在各府、州的学院进行,如果通过的话,就可以被录取为‘生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秀才’。如果按照今天的考试体制来看,院试大致接近研究生考试。一旦考过了,就能享受到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
现代的全日制研究生,入学之后,一般都可以享受国家的补贴。而古代的秀才,则同样也有很多好处。首先,秀才见了官,如果没犯罪的话,按礼是不用行礼的。其次,很多朝代一般都提供给秀才基本的衣食保证,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研究生补助。最重要的是,秀才家里可以免除很多税,可以少交很多钱。
总而言之,到了秀才这个阶段,就已经算是脱离了平民阶层,步入‘士’的范畴了。如果有门路的话,甚至可以到县衙去谋一个师爷之类的差事。就算没有门路,也可以做一个教书先生。
当然,总体来说,秀才还算是相对清贫的。尤其是那种只会读书不会钻营,只能靠国家补助活着的秀才,日子就过得比较穷了。我们后来所说的穷酸秀才,多半都是指此类人。但实际上,但凡会钻营不死读书的秀才,日子其实大多过得不差。
院试之后,就是乡试。这里面的乡,指的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乡村的乡,而是家乡的乡。乡试每三年一次,可以理解为省级考试,有点像今天公务员考试当中的省考。考官不再由地方官担任,而是由皇帝亲自任命。
乡试,对于古代绝大多数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因为通过乡试之后,读书人就可以从秀才变成举人了。但这场考试的难度,那无疑是相当高的。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最后一般都只会录取一千多人。而且不是一省录取一千多人,而是全国录取一千多人。这个难度到底有多大,大家可以自己想想。
读书人中举之后,就有了做官的资格。就算止步于此,无法再通过后面的考试,凭借举人这个身份,差一点也可以做县丞、主薄之类的官;如果在朝中有人的话,甚至可以直接外派到某地去做县令。
如果类比今天的话,通过乡试,就等于是有资格直接去做某个县的县委书记。就算混得差点,也能做县里的教育处处长,或者其他同级的官。很多人都知道‘范进中举’这个故事,范进中举之后,为何会兴奋得发疯?原因其实就在于此了。
匿名回答于2021-09-14 01:39:06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
科举制度的选官标准就是根据科举的最终结果进行官职的再分配。一般来说,前三鼎甲是直接进翰林院,从翰林院小官做起,而其最终目的就是入阁为相。而其余二甲三甲,多是入驻一方,从地方官做起,当然也有部分进入六部从小官做起。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根据实际考核情况而定的。
科举考试的详细等级划分
隋唐五代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考试一般在各州府举行。元、明、清时期改为“乡试”。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有连中三元即乡试、会试、殿试的说法。因此科举考试的等级可以分为三个,第一级乡试,第二级会试,第三级殿试。
匿名回答于2021-11-08 05: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