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王阳明说:“越困难处,越修心时。”面对的环境越槽糕,越要守好内心深处,境转心不转,这也是炼心之道。
在王阳明25岁的情况下,他参与会试又1次落选。别的考生们发觉自己落榜就開始失声痛哭,仅有王阳明面无表情。大伙儿还以为他太过难过了,便都来安抚他,帮他调整情绪。但王阳明却这样说:“你们觉得落选是耻辱,我却觉得落选动心才算是最耻辱的。”

人的一生中会碰到许多的艰难险阻,越在这种情况下越能反映人的心性修养。平常人便是哭嚎哀叫,而真的有修养的人能淡定自若、处之泰然。
那怎样才可以达到这种的“泰然”呢?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险阻,就是对心性的最佳磨炼。向内寻找定力,1个人才能真的強大下去。

02静时养心
古人云:“养心贵以静,淡泊宜于性。”1个人仅有沉淀下来,才可以释放自身、淡泊坦然。
苏轼被贬黄州,给自己建了座草堂,他请人将草堂四壁绘满雪花,称为雪堂。外面繁杂烦扰,雪堂却独留1份简单。闲着没事,苏轼便靜坐在其中,独自一人面对四边雪白,平心静气而丰盈。

当代人四处奔波,没片刻闲适,疲倦的内心時刻紧绷,终究会有崩断的1天。平静下来,1个人才有时间去沉淀、去自我反思、去升华。
古人说:静能生慧。仅有平静下来,才可以有着1份面对繁杂的智慧。仅有内心平静下来,才有了观照万物的可能。

03遇事时宽心
晚清时期,朝廷对手握大权的曾国藩提防之心愈重,玩起了制衡之道,而左宗棠就是朝廷完成制衡的重要人物。但曾国藩在大事儿解决上,从来不跟左宗棠计较个人嫌隙。

当左宗棠在西北作战时,曾国藩尽心尽力督办粮草,并且还把自己手底下的一名猛将刘松山拨给左宗棠。对左宗棠成功平复新疆叛乱,曾国藩钦佩不已,称他是“当今天下第一人”。
《菜根谭》中有言:“忠恕待人,养德远害。”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达到这3点,既能够养德,也能够远害。余生,用宽以待人的心去面对生活,去解决事儿,做一个有原则却也懂得退让的人。

04一个人独处时守心
前人觉得一个人独处能够 “神不浊”,默坐能够 “心不浊”。自身在自己独处的时候,要守好自己内心深处的清明。在他人不清楚的状况下,守好内心深处的基本原则、守好人的底线。
曾国藩在担任两广总督的时候,有一县令送了他幅王羲之的字,十分值钱、珍稀异常。曾国藩夜里拿出来细细地观看后,退还给县令,说:“人世间尤物,从来不妄取。”

人仅有守好自身的良知,上不辜负天、下无愧地,才可以坦坦荡荡应对天地鬼神。守好利益的引诱,守好自身的内心深处,才可以守好人格与尊严。
人生就是场修行,修行重在修心。自身只有内心深处丰盈坚定,安静澄澈,才可以抵御人世间任何的不安与躁动。
修好这颗心,才可以活好这一生。
匿名回答于2021-08-21 20:36:54
王阳明,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王阳明用一生学识修心学,用“心学”教导后人,提出人要:修此四心,人生自然美。他所说的四心是:
1.真诚的心,他在《西鲁传》中说:“克己要清净。若无所剩,一丁点,诸恶必招。”。
2.自我反省之心。
人非圣人,错了可以反省改错,并从中得到新的收获。
3.谦虚的心。
他说:谦虚得益,满身败北。
4.清明心。
他主张:人平日坐起,与事无牵连,此心清明,如游伏羲。修心淡然清明,不与世争锋,人生之路便畅通无阻。
匿名回答于2021-08-21 21:24:57
一是坦诚之心。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曾讲到:“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二是自省之心。王阳明曾教育一位晚辈说:“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三是谦逊之心。王阳明说:“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则不受,物之恒也。”
四是清明之心。“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匿名回答于2022-07-02 23: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