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三家分晋时各国国君?

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击,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文侯之子,战国初期魏国国君,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史记》、《资治通鉴》误载魏武侯前387年即位,前386年为魏武侯元年。据《竹书纪年》则为前396年即位,前395年为武侯元年)。

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

前370年(武侯25年),魏武侯魏击崩逝,二子魏缓与魏罃争位,赵国与韩国都参与魏国废立之事。后魏罃击败魏缓,成为了魏武侯的继承人,是为魏惠王。

韩哀侯(?-前374年),韩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战国时期韩国第4任君主(前376年-前374年),韩文侯的儿子,韩共侯的父亲。

韩哀侯元年(前376年),继承君位,与赵敬侯、魏武侯废晋靖公为庶民,瓜分其食邑,令晋国绝祀。韩哀侯二年(前375年),灭亡郑国 (韩灭郑之战),迁都新郑。

韩哀侯三年(前374年),韩哀侯去世,其子韩共侯继位。

赵敬侯(?-公元前375年),嬴姓,赵氏,名章,赵烈侯之子,赵武侯之侄,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75年在位。公元前386年,将都城从中牟(今河南鹤壁)迁到邯郸,规划成两大区域,宫城区(行政中心)与大北城(商业中心),邯郸迅速繁荣。此后数年相继对齐、魏、卫、中山等国用兵。公元前376年,与魏、韩二国正式灭掉晋国,瓜分晋国残余领地。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其子赵成侯即位,后葬于赵王陵。

匿名回答于2021-08-07 02:22:06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