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的形成是凝固物态变化。
夏季,上升的气流很强、很不稳定,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又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透明与不透明交替层次的大冰块.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无法支持,降到地面,这就是冰雹.
匿名回答于2021-09-25 22:42:34
冰雹的形成是水的三态之间的转化。首先是大量的水蒸气进入高空。这时是水的气态。当进入高空水蒸气互相碰撞而凝结成小水珠。这是水由气态变成了液态。由于热空气托举,小水珠继续升高,而过于高空又温度很低水珠就变成了冰珠,由液态又变成了固态。小冰珠相互碰撞而形成了冰雹。
匿名回答于2021-09-25 22:44:35
既有凝华也有凝固。形成过程: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汽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此时相对湿度为100%,当遇到冷空气则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形成雨滴(热带雨)或冰晶(中纬度雨),越来越大,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的水汽过饱和,于是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
形成条件:
1、大气中必须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
2、积雨云必须发展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温度(一般认为温度达-12~-16℃)。
3、要有强的风切变。
4、云的垂直厚度不能小于6~8千米。
5、积雨云内含水量丰富。一般为3~8 克每立方米,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个液态过冷却水的累积带。
6、云内应有倾斜的、强烈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
匿名回答于2021-09-25 22: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