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话出自《春夜喜雨》,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春雨在夜间滋润万物。一个“潜“,一个”细“突出了雨的轻柔、及时以及默默无闻。【原文】《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匿名回答于2019-09-27 09:35:20


…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原文: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匿名回答于2021-06-04 16:42:00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修辞手法是你拟人,把春雨拟人化,形容春雨温柔滋润万物的。

一般形容教导得当,潜移默化,让人不知不觉的得到教育。

是褒义词,一般形容教学手段很高。

匿名回答于2021-12-06 07:41:08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潜入,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潜”“润”这都是人才有的动作,只有人才能潜入,也只有人才会润泽万物,而诗中把春雨比拟成人,象人一样有思维,悄悄地潜入,默默地滋润,不声不响。

匿名回答于2021-12-06 07:41:16


这两句出自于杜甫的《春夜喜雨》,意思是这场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从字面意思中我们就能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把春雨当成人来着写,悄悄地一词就可以看出来,这样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这场春雨下的“好”,它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匿名回答于2021-12-06 07:16:08


个人觉得是拟人的手法,一个“潜”字将春夜的雨悄然而来的样子拟人化了。通过拟人的手法,把春雨当做人来描写,悄悄的,不期而至的在春夜降临,滋润着亟待生长的万物。

让春雨具备的人的神态,人的灵性,似乎也具备了人的思想,更加的点题“春夜喜雨”中的“喜”

匿名回答于2021-12-06 07:33:5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从潜和润这两个动词看出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通过拟人把景物描写得富有生命力,也更加生动形象 ,写出了春雨的无私及可爱。大家朗读时,会情不自禁地带出欢愉的、赞美的、欣赏的情感,仿佛一幅二月里的春雨夜画就在眼前。

匿名回答于2021-12-06 07:59:05


拟人,把春雨比作人可以跟随春风悄悄地进入;通感、夸张、比喻,春雨灌溉万物可以非常细密得象无声音,象人们的温柔爱心滋润、抚摸万物。

细密是视觉、触觉,声音是听觉,看上去很细,象无声音,这样的比喻把人们的感官感觉,揉和在一起,非常细腻形象。对偶,随风对润物,词性相对,动词加名词,随对润、风对物;通过这些修辞手法,使人感受到春风、春雨的温柔不知不觉像睡了一夜就来到,扣合题目春夜喜雨。

匿名回答于2021-12-06 07:13:58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