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孙子兵法主要有哪些内容?

  以下是《孙子兵法》全部内容的主要归纳:  《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谋攻篇》第三、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前三篇说的是战略运筹。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以上三篇是作战指挥。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以上三篇是战场机变。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以上两篇是军事地理。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以上二篇是特殊战法。  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

匿名回答于2019-09-22 05:36:37


  《孙子兵法》共13篇,6000余字。各篇虽自成一体,却又前后贯通,脉络一贯;从“计篇”到“用间篇",篇次有序,立论有体,从而构建了《孙子兵法》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了自己论述军事问题的突出特点。

     1.“计”篇

     主要论述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提出了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基本依据和方法,反映了孙武对战争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高度重视战争的思想。具体阐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五事"“七计”,提出了“诡道”十二法的谋略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作战原则。中心思想是:审己量敌料胜决策。  

     2.“作战”篇l

     主要论述战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阐明了战争速胜之利,久拖之害。孙武认为:举师十万,“日费千金"。不具备这种条件,是无法进行战争的,否则,会使民穷财竭,祸生肘腋。因此,用兵打仗,以速胜为勉,久战为戒。还提出了“因粮于敌”的战略后勤思想。中心思想是:兵贵胜,不贵久。  

     3.“谋攻”篇

     主要论述“全胜”的战略思想以及实现全胜的方法和条件。孙武认为,运用--定的军事力量去达成-定的政治和军事目的,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一是恃武强攻,二是以智谋攻。孙武从战胜敌人的最佳效果出发,集中论述了谋攻的重要性,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性”战略思想,并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百殆。”的战争指导规律。中心思想是:以智谋胜敌。  

     4.“形”篇

     主要论述战前要积蓄军队的作战力量,认为“先为不可胜”,尔后积极创造条件,寻求战机战胜敌人。孙武认为,夺取战争胜利的基本途径是依靠自身强大的实力,要造成“以镒称铢",“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的实力优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能“自保而全胜"。中心思想是:不打无把握之仗。  

     5.“势”篇

     主要论述军队实力如何有效发挥的问题。孙武用“漂石”和“转石”作比喻,揭示了军队实力有效发挥的途径和方法。他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又说“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就是说,汹涌澎湃的激流,所以能漂移巨石,并能产生迅猛异常、锐不可当的潜在能量,是由于利用石头“圆则行、危则动"这种固有的性质,借助险峻的山势所造成的。因此,孙武主张作战必须创造和利用这种有利态势,最有效地发挥军队的力量,去争取战争的胜利。中心思想是:最有效地发挥军队的作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  

     6.“虚实”篇

     主要论述指导战争如何做到避实击虚的问题。孙武认为,指挥作战关键在于明察虚实,转换虛实,造成我众敌寡、我实故虛的形势,然后乘敌之虛,夺取胜利。中心思想是:避实击虛,争取战争的主动权  

     7 . “ 军争”篇

     主要论述了军队作战如何趋利避害,采取先敌之利的原则和方法,以便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并提出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作战原则。中心思想是:趋利避害,争取先机之利。  

     8.“九变”篇

     主要论述用兵打仗,要通九变之利,知九变之术,做到机变行事。孙武从战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具体分析,提出了作战指挥中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宜而行的原则和方法。强调考虑问题要兼顾利害两个方面,并提出了“有备无患”的备战思想。中心思想是:随机应变,灵活用兵。  

     9.“行军”篇

     主要论述军队行动在各种地形上的处置原则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对军队如何教育训练及管理的思想。并提出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名言。中心思想是:因地处军、视情相敌。  

     10.“地形”篇

     主要论述地形在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对军队作战行动的影响,强调将帅必须重视对地形的研究。中心思想是:利地便势,因地制胜。  

     11.“九地”篇

     主要论述从战争全局出发,根据地理环境的特征人的心理状态特点以及军队的作战行动,把军队作战由国内到敌境内所经地域,划为九种战区。同时,根据九种不同战区的特点及对军队作战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处置原则和方法。告诚将帅“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中心思想是:进攻要掌握九地之变、人情之理和决胜之法。  

     12.“火攻”篇

     主要论述火攻的种类条件和实施火攻的方法。同时,告诫明君良将“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慎战思想。中心思想是:以火佐攻和慎战。  

     13.“用间"篇

     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五种间谍的名称保密的纪律、间谍的任务、使用间谍的方法和使用反间等问题。同时,指出了先知敌情“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中心思想是:使用间谍了解敌情。  


    

匿名回答于2021-11-24 05:52:57


《孙子兵法》内容精要:《孙子兵法》全书共13章,分别论证了“计”、“作战”、“谋攻”、“军形”等问题,对当时的战争经验作了充分的总结,提出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命题。

第 一:《孙子兵法》首次对战争的致胜条件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总结出“道、天、地、将、法”五大致胜因素。其中“道”指的是政治策略;“天”指的是天气条件;“地”指的是环境,地形;“将”指的是将帅的才能;“法”指的是部队的纪律与训练。在这五大因素中,孙武特别强调“道”的作用,主张军事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而完善的政治是军队获胜的根本。他认为,只有“令民与上同意”,亦即在政治上能使人民与国君同仇敌忾,战争才能获取最终的胜利。因此他明确地提出,“厚爱其民”才能守成,反之必致“先亡”。他的这些朴素的民本思想表明了他对战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第二: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还提出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命题,其中许多如今已成为成语,广泛流传。例如著名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便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第三: 在大战略上,孙子主张“必于全争于天下”,他所谓的“全”,包括谋略、外交、军事等多方面。孙武并不推崇盲目地炫耀武力,他认为这样会过早地暴露己方实力,他更赞赏以韬光养晦的方式,凭气势战胜敌手。因此他称赞不经过战斗便能使敌手屈服的谋略,才是真正的“善之善”。他的这些战略学思想直到今天,仍颇具参考价值,带有典型的“以柔克刚”的思想特色。

第四: 在具体的战术学角度,孙子主张速战速决,这与其在战略学方面不主张轻举妄动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孙子认为,战争是危险的,因此轻易不可以使用,但一旦箭在弦上,便必须一一发中。孙子清醒地看到,持久的战争必然会对社会生产力造成破坏,而虚耗兵力本身便是败亡之道,故用兵贵在神速,惟如此,才能使其不与其政治目的相冲突,并在最大程度上免除战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为了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孙子还详细探讨了战术的灵活性,主张用兵应像流水一样,富于变化和机动。他提出的“因敌致胜”精辟地概括了战场机变艺术的灵魂,他的许多精彩的论点,后来成为我国历代军事学家所推崇备至的经典语言。

毫无疑问,《孙子兵法》对我国军事思想以及智谋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其理论总结与开创之功不可磨灭。

匿名回答于2021-06-03 17:56:28


《孙子兵法》有大量关于战略战术的分析。它把战略上的胜负判断归结为“道、天、地、将、法”五大因素,强调战术的灵活性,提出“兵无常势”、“因敌而制胜”“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等有效使用兵力的原则,以及“兵以诈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出奇制胜的方法;它十分重视战争的客观条件,“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就是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的;它提出先知敌情“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的主张及“治乱”“勇怯”“强弱”“劳逸”等对立转化的观点,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它还提出了一些治军理论。它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揭示了战争的重要规律,成为历代兵家的座右铭。

匿名回答于2021-11-24 05:01:51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孙武兵法》,是春秋末军事家孙武所作。据说他流寓于吴,以谙兵法,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后与伍子胥谋伐楚,五战五胜,攻下郢都(今湖北江陵北),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它大体总结了春秋时代重要军事斗争经验,经过较长时间的流传和不断地润色加工,到战国中叶才整理成书。这部军事哲学著作历来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这十三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匿名回答于2021-11-24 05:04:26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军事理论,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归纳出战争的原理原则,举凡战前之准备,策略之运用,作战之布署,敌情之研判等,无不详加说明,巨细靡遗,周严完备,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二千年多来一直被视为兵家之经典,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对《孙子兵法》推崇备至,而孙子所主张的智、信、仁、勇、严则成为中国军人的“武德”。

《孙子兵法》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为兵家的典籍,它从作战、谋攻、虚实、行军、地形等方面对战争做了精辟的论述。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体现了辩证法思想。

匿名回答于2021-11-24 05:05:15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