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21-01-06 01:17:15
洞庭湖碧天一色,沧溟旷达,吸引了历代文人的关注。爱国诗人屈原在诗歌中反复出现了洞庭湖,如:
《哀郢》中的“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湘君》中的“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汉武帝看完《子虚赋》后,感叹:“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他为此召见司马相如,并赐予官职。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对洞庭山水进行生动的描写和渲染,被收录进了小学语文教材。
北宋庆历六年,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写下了《岳阳楼记》,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成为爱国忧民的千古名句,流传至今,洞庭湖和岳阳楼藉此声名更盛。
匿名回答于2021-01-06 01:17:51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呈现一派水流沼泽、河网平原地貌景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口的马蹄形盆地,西北高,东南低;湖体呈近似"U"字形
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匿名回答于2021-01-06 01:18:57
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发达,有两大源头;其一是传统楚文化的孕育,这是间接源头;其二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这是直接源头。
从间接源头来说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尤其是相传作于湖南的《天问》,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质问。这种精神后来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说,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渐融汇到湖湘文化的小传统之中,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保证了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当近代西方文明冲击湖湘大地时,楚文化因子历久弥珍, 喷然而出,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从直接源头来说就是湖湘学派,湖湘学派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地域性儒家学派。形成于南宋建炎以后。当时著名学者胡安国与儿子胡寅、胡宏、张栻等,因不满南宋朝廷的黑暗政治和投降政策,由福建迁往湖南衡山附近定居,潜心研究理学并授徒讲学,“朱张会讲”以及朱熹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几乎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他们还创建碧泉书院、文定书堂,积极从事传播理学的工作,开创了湖湘学派。因主要学术研究和传播学术思想 的活动都在湖南,故得此名。
明末清初时,湖湘文化中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学者——王夫之。王夫之生长在湖南,肄业于岳麓书院,他在山长胡道行的教育下,受岳麓学术传统的影响,对宋代湖湘学派大师胡宏、张木式的学术思想极为推崇,并在人性论、知行观及治学思想上直接继承和发扬了湖湘学派的学术宗旨。王夫之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华文明史上居有崇高地位。谭嗣同说:“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当代学术大师侯外庐先 生也认为王夫之的思想,“蕴含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他不止是将湖湘文化,而且将整个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匿名回答于2021-01-06 0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