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议事。祠堂有严格的堂规和组织架构及其程序设置来保证运行,举凡族群内共同的大事一般在此议决,一旦形成决议,所有族人都必须无条件服从和执行,绝不可违反。
第三是修谱。国有史,乡有志,族有谱,咱中国农村自古就有修谱之传统,盖因宗谱、族谱、家谱是一个家族繁衍的历史见证,它记录着一族的起源、发展、繁衍生息、世系演变、支脉迁徙、辈序字派、祖宗业绩、励志人物和家规家训,为的是追根溯源、继承祖宗遗愿、尊宗敬族等,使家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第四是执纪。祠堂,类似现在的纪检组织或农村的监委会,是重要的执行和监督机构及场域。而这种执行,最主要的是依祠规或族规家规进行。宗祠和族规家规,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治理的两根立柱,族规家规就是今天的法律,所有族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若有违反,依规处罚,严重的会被逐出族门家门甚或有身家性命之忧。如江南第一家《郑氏规范》就有若严重违反者“生不得入族谱,死不得进祠堂”的规定,这在传统社会可是重得不能再重的处罚了,故而,绝少有人敢去触碰底线。
第五,社交中心。祠堂是公共俱乐部和社交中心,婚丧嫁娶、寿喜迎客等等,各种活动一般都在这里举行,可以说是一族一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中心,是共同的家园。
第六,是教育教化之地。有的祠堂本身就是学校,是教化乡民和培养子孙后代的地方。
匿名回答于2021-09-24 19:40:42
祠堂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里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匿名回答于2021-09-24 19: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