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 之,“致知格物”的道理,只要在孔子的孙 子、曾子的门人子思所著的《中庸》中, 就有明显的解释,如说,“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由此可知尽人 之性,还只是自我“内明”学养的一段功夫 。
进而必须达到尽物之性的“格物致知”, 才是内圣外用的学问。
如果我们了解了上面所讲“致知”、“恪物” 两个名词的意义,便可知道“致知格物”的 指标,统统是为了“诚意、正心、修身”而 点题。
这也是《大学》之所以为成人之学 的要点。
因此他便有后文的结论说:“自 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 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 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 至也。
” 那么,我们对于《大学》所讲的“致知格 物”的原则,已经有了确切的了解,那就 是《易经·系传》所说的,“知周乎万物, 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这就是说,将知 性的学养,提升到不只知人的理性,而且 周遍知识万事万物的理性。
学养到达这个 境界,能尽知人的理性,能尽知物的理性 ,然后才能真正做到“诚意、正心、修身” ,可以担任以道济天下,而使天下平治了
匿名回答于2020-03-31 12: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