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所处的时代是战国前期到中期(战国自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是战国七雄竞相争霸的时期,各国为争夺领导权展开激烈的角逐。
孟子的思想正是为了解决这一时代的问题应运而生,核心就是要实现天下平,就是孟子说的要“定于一”。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实行仁政。
孟子认为,仁政,可以把个体和社会有机统一在一起,它的基础是仁,是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性善论;仁政得另一端,就是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的民本论。
孟子认为,只要统治者实行仁政,就会得道多助,称王于天下,实现天下平,重新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而且这样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王者在上,贤人辅助,百姓安乐,一切以仁为纽带。
孟子的主张,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性善论是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仁政是大厦的主体,而民本论则是大厦的真正用处所在。
孟子的主张,回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但并未引起统治者的兴趣,统治者们选择了更为实用的法家思想。
但是历史证明了孟子的伟大,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历史的一个基本规律,依靠巧取豪夺把天下占为己有的统治者,都难逃其亡也忽焉的命运。孟子的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匿名回答于2019-07-18 09:41:10
1、“心之官则思”,强调思索的重要!
2、“物之不齐,物之情也”,重视事物的特殊性,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而不同”反对抹煞差别的绝对同一,主张在重视特殊性的基础上注意与普遍性的联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则进一步强调从特殊性出发,是孟子对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发展。
匿名回答于2019-07-18 11:46:34
匿名回答于2019-07-18 17:39:36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孟子主张性善论;
孟子主张反对不义的战争;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匿名回答于2019-07-18 20:19:26
匿名回答于2019-07-18 23:06:05
匿名回答于2019-07-18 23:23:04
匿名回答于2019-07-19 00:04:41
孟子的主张主要是"仁政",他把孔子的"德治”主张发展为"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要求广大平民生活能够稳定,减轻赋税徭役,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主张善论,这是他哲学思想的基础。他认为只有君子才有"仁 义 礼 智”。指出人性的道德修养就是认识的发展过程。
孟子的"仁政"还包括要求统治阶级办教育,要人民懂得“孝、悌"的道德,以维护封建秩序。
…… ……
匿名回答于2019-07-19 02:07:22
匿名回答于2019-07-19 03:42:38
再简洁就是“君轻民贵”。
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没必要长篇大论。
匿名回答于2019-07-21 0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