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上,“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也是写实。陶渊明这人,每回都喝醉,喝醉了就跟翻脸不认人似的,就算颜延之这一类的酒友也不例外。他喝醉了,就对人说:“我喝醉了,要睡觉了,你可以走了。”他就是这样逐客的,“曾不吝情去留”,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世上流传最广的就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对官场。对亲朋就怎么样都可以折了,为了一碗饭都是要折的。由于不工作,又不打算产粮食,他上顿不接下顿是经常的,因此经常要去要饭,雅称“乞食”。
陶渊明日记:快饿死了,所以厚着脸皮去找人家要饭,出去以后端着个碗,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也不知道该管谁要。磨磨唧唧走到个地方,狠了狠心敲开门,说明来意,嘴笨得想自己抽自己。主人知道我的来意后,给了我一些吃的。(陶渊明《乞食》,时年七十五岁)
这就是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日常,各种诗文已经写得很明确了,奈何很多人光顾着欣赏其中的隐居情怀。问他如何能到这种地步?
陶渊明说得很明白了,心远地自偏。这就是一种心态,大部分本性如此,学是学不来的。更何况喝酒、旅行这种事,要关照心灵。说白了就是知道自己算哪根葱,不懂文学的就叫酒鬼,懂文学的就叫诗仙。不是说你隐居了,旅游了,你就和陶渊明和李白他们的精神世界离得近了,你只是离他们的缺点更近了。
匿名回答于2019-06-14 21:01:55
但他隐居以后,穷困潦倒,七十五岁高龄饿得拿碗去乞食,这不能不说这是他的人生悲剧。
他的人生悲剧来源于他正直无私的性情。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不肯趋炎附势于权贵,用现在的话说,他太较真了。须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正则无朋。做为一代大儒连这点道理都沒看透,不知道他老人家是不是读书读糊涂了。
古往今来,中国的好官、清官层出不穷,正是这些人为我们的民族、国家和老百姓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个清官有时候难免会被排挤,但是一个文人又怎么会因为受了一点委屈,而选择逃避责任呢!如果这些好官都象他一样辞官不做,选择独善其身,那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将变成什么样子!古人云:“读圣贤书,所为何事。”我们读书的目的从大的说是为了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往小了说让父母、妻儿过上好日子。象陶渊明这样的一代大儒、怀不世之才,上不能报效祖国,下不能回报父母以及让妻儿过上好曰子,那么你读圣贤书何用?!
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就是这个道理。人生有太多的责任和义务,需要我们每个人来面对。
匿名回答于2019-06-14 23:11:27
”少无适俗韵,性本哎山丘。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沉鱼思故渊,开慌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的诗歌,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淳朴与高尚,纯净与美丽。“深刻之单纯与单纯之深刻”是陶之诗歌的最主要的美学情调。陶渊明之所以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第一人,正是要感谢他选择了隐居这种生活方式。
可是遗憾的是,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反过来便是“艺术很丰满,生活很骨感”。隐居的生活方式,虽然大大的降低了对现实生活的物质要求水平,可是不代表不用解决基本的衣食住行温饱与疾病治疗吧?陶渊明了解这一点吗?他当然了解。可是,还是选择了“不为五斗米折腰”,去寻找梦中的桃花源。想必已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你可以说陶渊明清高也好,逃避也好,可是放弃一种生活方式而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本来就是一件勇气可嘉之事。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选择一如既往,永不言悔,终其一生。这就是一种洒脱的断舍离,毅力永恒,活出真我之表现。非常值得赞扬。
这就是我对陶渊明隐居的一点粗浅看法,请多多指教,谢谢。
匿名回答于2019-06-16 03:45:20
匿名回答于2019-06-14 23:59:53
匿名回答于2019-06-15 03:07:34
陶渊明选择隐居生活 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所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陶渊明年少有志,抱负很大,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去,希望自己将来能“大济苍生”,把社会治理的像尧舜禹盛世一样。另外,在早年时期,他又对老庄哲学兴趣很大,喜欢大自然,寄情山水。在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思想支配下,陶渊明积极奋进,先后两次出仕做官,但当时门阀世族当道,黑暗污浊的现实不可能使他的理想得以实现,于是理想和现实发生了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他的一生,既表现为出仕和归隐的反复,也表现为归隐的以后的内心的苦闷和愤懑。
匿名回答于2019-06-15 03:54:45
匿名回答于2019-06-15 04:51:01
匿名回答于2019-06-15 09:36:22
匿名回答于2019-06-14 23:54:17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这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写的一首《归园田居》的开场白,他把自己去官府做官当成是一个错误。而他认为对的事,就是回归山野,与自然相伴,做一个自由自在的农夫。
那么作为一个后世的旁观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大贡献。因为自他开始,中国才有了田园诗这个流派,才有了田园诗人这一称呼。
有了他,才有了《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等一系列深入中国人内心世界,并且长盛不衰的诗歌与散文。
他作品中的诸多意象都演变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被中国人深深认同。
他笔下的桃花源,是全中国人心中的桃花源。他手中的菊花,仍是全中国人笔下的那朵菊花。他家乡的田园,则是全中国人梦中的故土。
几千年来,从未改变!
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一旦在官场心神劳碌之时,职场疲于奔命之际,无不向往着他笔下的归隐生活。宁静,闲适,平淡质朴,自由自在。
他的作品、他的生活方式,就是医治这些疾病的良药。
后世所有的诗人、词人、文学家都对他推崇备至,认为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巅峰。
他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被后人反复研究反复琢磨反复临摹。他隐逸的生活方式,更是为后世的文人骚客争相效仿。
然而,陶渊明在文学上的一切成就,都来源于他辞官归隐,回归田园之后,在天然意境中自我心境的流露。
假如他一直在尘网中挣扎,时常为五斗米折腰,那么我可以断言,在中国文学史上绝对不会有陶渊明这个人,更不用提这些美好的作品。那么,诗歌的流派也必将会改写。
所以说,陶渊明的归隐对中国文学史意义重大。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陶渊明在追求理想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承受现实生活的打击。
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写道: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从文中可见,他的家一贫如洗。种的粮食还不够吃,好几个孩子等着他养活,但是他却没有什么办法。
所以他为了一家人的活路不得已去当个小官,但是却没办法适应官场风气,又很快辞官回家。如此反复几次。直到最后一次辞去彭泽县令,彻底归隐。
如果我们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待他的生活,以现代成功学的理论来分析他的行为,一定会认为陶渊明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更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现代人会认为,他为了满足个人的喜好,而背弃了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他应该为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而勇于去调适心态克服困难,跟同事和谐共处,多挣些银两养活家人。而不该以自我为中心,三番五次辞官不干,最后落得家徒四壁。
甚至定义他的回归田园,是一种消极避世的行为,或者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
结语:
以上论述了两种观点,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陶渊明的归隐是绝对正确的;而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则是对家庭不负责任。
那么陶渊明怎样才能做到既能在仕途做官,又能写出流传千古的田园诗呢?
答案是不存在的,因为你选择了一条路的同时,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条路。人不可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
要么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回归田园写诗作赋,最终开创田园诗派,但同时必须忍受穷困潦倒的生活;要么做一个现实主义者,继续仕途为官当个小吏,挣些微薄的俸禄供养子女,但得忍受官场的黑暗,还必须放弃田园梦想,碌碌无为度此一生。
究竟是为了精神上的愉悦而忍受肉体上的痛苦,还是为了物质上的利益而放弃精神上的追求?你们怎么看?
匿名回答于2019-06-16 08: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