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日本最长的一天》
影片再现二战末期日本投降的情景。没有战争场面的描写,仅通过一场场会议的召开,展现了日本传统政治的真实面目。电影节奏明快,文戏居多,是了解日本历史的一部佳片。
匿名回答于2021-08-09 06:55:47
剧情简介
讲述二战史上日本本土的最后一天发生的情景。以2小时38分钟的篇幅全面描绘日本1945年8月15日向盟军投降的前前后后,是一部格局宏大的史诗巨片。
匿名回答于2021-08-13 04:39:29
1、日本战后电影的独特感伤
最近因为一些机缘巧合,经常跟朋友讨论到战后日本电影的话题。
熟悉日本电影的小伙伴都知道,日本电影在亚洲电影乃至世界电影中都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这种风格,呈现在影片基调上,往往是一种淡淡的忧郁,这种忧郁是一种不知由来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悲伤,像是一层潜在的文化滤镜,悄然地铺垫在日本电影的底片上。
有很多小伙伴会把这归结于日本的物哀文化。物哀文化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物哀”不能解释:
为什么电影《罗生门》的故事明明与“罗生门”无关,却要在雨夜的、破败的“罗生门”由故事的第三者讲述?

为什么电影《裸岛》中故事要发生在那样的一个小岛上?为什么电影中的主人公都无言且压抑?

为什么电影《哥斯拉》系列会在日本经久不衰?

这些神奇的现象都与日本独特的战争创伤有关。
日本战争创伤的话题也恰巧是我毕业论文所涉及的。因此想和大家分享我对于日本战后电影的一些想法。
2、“创伤”是日本战后电影的母题
战后的日本电影出现了黑泽明与小津安二郎两位电影大师。这两位大师风格迥异,一位凭借着《罗生门》成为世界影坛瞩目的影像大师,一位凭借着独特、平实的影像风格成为日本诗意视觉美学的开创者。

大师 黑泽明
黑泽明和小津安二郎两位大师一个代表了日本电影走向世界的可能,一个代表了日本电影民族自省的决心。这两种趋向促使日本电影发展成为了现在这样的形态。

大师 小津安二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黑泽明还是小津安二郎,他们的电影里都展现出一种忧伤。不只是他们的电影,在同时期的其他日本电影中也都有这种消极情绪的迹象。
曾经有调查表明,谈及日本昭和时期(1926-1989),日本人用得最多的关键词是“战争”。1926-1930年是准备战争时期、1931-1945是参战时期,而1946-1989是战后重建。战争,是伴随着日本人整个昭和时期的母题。
日本战后电影反映了战后日本人的精神图景,影片中的忧郁、消极实际上是日本人战后创伤的表现。
匿名回答于2021-10-30 08: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