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移情于物与拟人的区别?

当然能啊。

拟人

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思想、行为或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段。

也就是说,拟人的核心在于赋予物以人的特征。

举个例子,如: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以上片段摘录自高尔基《海燕》。波浪本是物,但是作者在此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波浪以人的行为和性格。字里行间,我们完全能感受到“波浪”骨子里的那样一种乐观的积极的奋斗精神。当然,我们知道,波浪本身是无情感的,作者赋予其情感,实际上是作者内心自己的情感——不屈于命运,不惧于困境,勇往直前,笑对人生。因此,对于拟人,事物人格化的本质是以物传情,传递的是作者的情感。

对于拟人的使用,关键点在于二:一是事物人格化,二是以物传情。故而,对于能否在拟人中使用“像”或者“似”,自然是可以的了。

举个例子,如: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
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向日葵摇头微笑着,
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
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
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以上片段摘录自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高粱“好似”红领巾,这是比喻,将高粱比作红领巾,自然是可以的;“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这里是拟人的部分。通过这种“悄悄”的神态和“观察”的动作,将高粱的穗头随风摇摆的动作,完全地拟人化。仔细分析句型结构,如果没有前半部分的比喻,后面的拟人就有些突兀,缺少“红领巾”的一种童真和小调皮,拟人的效果就有欠火候;但如果没有后半部分的拟人动作,前面的比喻,就显得十分单调,给人一种食之无味,弃之有肉的鸡肋感。

再回到题主的问题:

小辣椒像害羞了似的。

显然,每个读到此句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小辣椒好可爱啊。为什么呢?先谈谈自己的看法。每次自己看到“害羞”这两个字,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可爱的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纯纯的少女,与自己暗恋的少年一起,走在树影斑驳的林间小道上,小脸红扑扑的,低着头,抿着嘴,小手紧紧地攒着衣角”。也就是说,“害羞”这个字眼,是一种完完全全的人的行为。因此,害羞了,是一种人的动作,也是人的一种神情。在这里,使用“小辣椒害羞了”和“小辣椒像害羞了似的”,完全没有区别。统归而言,语言的运用,不是几个所谓“像、似”之类的字所能完全涵盖的。正如同“小辣椒像害羞了似的”,给人的感觉就是小辣椒就是小女孩一般,活泼,天真,可爱。语言的魅力,在于文字背后的感染力。有时候,那么几个字,就能引起共鸣;有时,那么几句话,就能给人以力量;有时,那么几段话,就能流传千古。

匿名回答于2019-07-12 07:48:46


1、移情于物这文章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的身上。

如:作者要歌颂祖国,就把这种感情附着在祖国的大地、山河、人物上面的,通过“山、水、人”的美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2、拟人:是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如:小鸟欢快的唱着情歌。就赋予小鸟人的情感。写出“小鸟”的情态动作。显得小鸟的可爱。

匿名回答于2021-11-17 07:25:09


答:移情于物与拟人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主要区别在于:

1、移情于物: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例:“月是故乡明。”

2、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例:波涛一边唱着歌曲,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匿名回答于2021-12-03 20:23:56


移情于物是一种写作手法,一般用在抒情性的散文当中,把情感寄托在某一物上,也可以叫托物言志。移情于物: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拟人是修辞手法的一种。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与人相同,不可和童话弄混,童话是想象(例:叶子妹妹说:“太阳公公……”这就不是一个拟人句 )。根据想象将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等。

匿名回答于2021-12-11 07:04:02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