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早贵族高官都是世袭制
你爸是贵族,那么你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那时候是讲求血统的时代。
当然农民也是这样,通常你爸种田那么你未来也是种田;你爸捕鱼,那么你以后就是渔夫;你爸打仗那么你也要打仗。这你没办法选择。
某些控制狂朝代比如元明,也会把老百姓的职业分门别类、纳册管理。例如你家世代盖房子,等到皇帝哪天要盖别墅时,去你家找人,你说你家已经改行捕鱼了,那可不行,你还是得去帮皇帝盖别墅,不然你得找一个会盖房子的人去。
这种职业世袭制,可以稳定社会秩序,又可以安心收税,反正对政府来说老百姓不要作乱,他又可以收到钱就好,至于你是不是喜欢你的职业,这不重要。
因为职业世袭制,对统治者来说太好用了,所以各个朝代就一直延续使用,传承了好几千年。先秦时期的国家精英、公务员仍是世袭,你爸是公务员,那么你也是公务员,也就是职权可以传下去。
二、秦国的变革:军功授爵,打破世袭制
这让平民百姓可以晋升人才保卫国家,只要在战场上打满鸡血,拼命杀敌,凭人头说话。
三、汉朝的察举制
汉朝觉得世袭制不好,且会打仗也不一定会治国啊,因此发明一种可以在承平时期,从平民百姓中找到人才的办法,就是察举制。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虽然没文化,但他子孙汉武帝是孔子的粉丝,孔子最注重的就是孝顺与品德。
那么就从平民百姓中,找最孝顺的人来当公务员,而挑选工作就交给地方官来处理。其中挑选标准最看重的是看你孝不孝顺。
于是有心人开始演戏,利用察举机会,靠关系千方百计使自己成为被察举的对象。而被察举的大多名不符实,到了东汉有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童谣。导致察举制在当时也选不出真正的人才。
于是东汉时期改革了察举制,除了孝顺品德很重要外,还要经过考试,其中一些没实力的考试没通过,再孝顺都没用,而且还要追究是谁推荐你的。
这种改革制度让当时的官场干净了不少。到了曹操掌权时期,这时天下大乱无法掌握地方户籍,且改良后的察举制,虽然有二阶段的考试,但考试只是参考,第一阶段面试主观性太强。总之,这改良过的察举制还是走歪了。
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曹丕时,实际上将人才选拔收归中央,这就是九品中正制。
但这个制度依然很主观,而且问题更大,中央的面试官都是世家大族挑人才,有钱有势的人尽管来,背景越硬越有钱,你越是人才。
这种制度很快的就被玩坏,世家大族当然只想提拔世家大族人,毕竟肥水不流外人田,导致底下真正的平民百姓很难往上爬。
因此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伴着金汤匙出生的官二代,根本不知民间疾苦,不问国事,讨论宇宙起源,如何养生之类的,所以九品中正制也被玩烂了。
五、隋唐以来:科举制——平民的福音
到了隋朝,虽然那帮魏晋的士族都没落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批人,叫做关陇集团。
隋炀帝为了打击他们,不愿意权力被他们掌控,创立了科举制,类似现在高考。
这种制度让平民百姓有机会往上爬,为什么我说有机会呢?因为各个朝代的科举还是有很大不同,有的还是对世家大族有利,有的就相对公平,但这个制度是成功的,延续了1300年,到现在考试还有科举的影子。
六、熊猫君小结
从前面的故事可以发现,从职业世袭制到各种人才选拔制度,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训练措施。
汉朝训练软实力,要你品性优良,还要孝顺;隋唐科举制度,这是训练考试功力。
虽然以前人才选拔过程看似不公平,但在当时的时空背景,却已经是那时代最好的方法了。
人才选拔,对历代都是很重要的一环,它会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也可以通过他们训练人才的方式,看出当时朝代的处境。
有些人不一定有通过国家考试制度,但他的匠人精神和高超技术同样流传至今。
像鲁班的工匠技术,至今甚至还有鲁班尺这样的词,象征着他当时高超工匠技术。蔡伦在东汉时期改进了造纸技术,也是造福现今的大众。
由此可知,每个朝代的职人,都很有可能会影响着人类后续的发展。
匿名回答于2020-01-03 00:5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