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多看后写出来就是见多识广了,考状元一般都没离开过故乡,乡试,一直到殿试才到北京考的。
匿名回答于2019-06-22 06:05:47
你盯梢了康德一辈子?吃穿用度、读物纸墨小镇一应俱全?你以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是他想出来的,除非他是造物主,一切尽在妙手中。神话的时代早已过去,要习惯用科学的态度,来推断远古的人和事。
匿名回答于2019-06-22 07:26:00
所谓一叶知秋,有些人就是有这种天分。而有的人就算遍览天下恐怕心里也是空无一物。
匿名回答于2019-06-22 07:56:29
跟环境有关系,比如生活在中国去谈女朋友结婚,一个失败再找一个,男的付出真实的情感,而这些女朋友情感全部是假的,然后如实的记录下来,就是王朔的各种小说和剧本,比如:《一声叹息》等等。因为你看到的经历的都是假的,记录的也就是需假的生活,是墙上的影子。中国人就是这样失去自由的,因为永远看不到真像,真的都没有见过人是不是白活了。要是一个人生活在俄罗斯一个偏远的小镇,第一次恋爱男孩女孩就是真实的情感,即使不走出小镇,如实记录下来,只需要一次恋爱就能写出震撼的真实的爱情作品。要是外国人跟中国人结婚,误以为中国人是真实情感,如实记录下来就能得到跟王朔一样的作品。如果两个人结合双方情感都是假的,当事人去记录就只能扭曲的去写作品,因为双方都不会如实记录,就会得到国内大部分艺术作品。
匿名回答于2019-06-22 17:25:41
因为上帝选中了他。
匿名回答于2019-06-22 17:28:38
毫无疑问,康德读了很多的书。在他出名后,经常会有各地的人拜访他,很多地方他虽然没去过,但他和别人聊天却给人感觉他在那呆了很久似的,这些都是书上看的。其二就说他研究的课题,他的第一本主要作品《纯粹理性批判》是对理性本身的批判,是对人类的认识能力何以可能的思索,在我看来考虑这些问题也不存在行万里路的问题,只是要充分了解前人的哲学然后就是深刻的思考。康德写这本作品花了11年,第一版出版后被人误解是主观唯心主义以及太晦涩,又花了五年的时间改版,等于说总共花了16年来写这本书。他的另外两部批判作品也是,主要还是思索思索在思索,不在于去看过多少个地方。当然黑格尔批评康德整体躺在床上冥思苦想,脱离实践,我想他的确可以积极的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但他没有,他可能更喜欢做纯粹思考的事吧。
匿名回答于2019-06-22 18:50:20
哲学家是很难做的,因为哲学对身边重复细微的事是不关心的,然而生活和感情有太多细微和重复还有情绪,可这些都不是哲学关心的事,哲学所关心的跟日常生活是联系不到一起的,大部分的诗也是这样。所以诗人和哲学往往是孤独的,这也是很多哲学家终生未婚的原因吧。
匿名回答于2019-06-22 19: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