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道、德、仁、义、礼,这五者是一脉相承、不可分离的。
做人,需要顺道、依德、怀仁、具义、遵礼,这才是古人所称的“贤人君子”。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就是说,道、德、仁、义、礼,按照递减的顺序,不仅是五种做人的高度,也衡量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2、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译文: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人在其位,必谋其政。爱岗敬业这话不仅仅是口号而已,每个人都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不论职务大小、权责轻重,在位一天,就要忠于职守。在生活中,则要有自己所坚守的原则,即使面对利益生死的冲突,也要坚守自己的底线,即使被人误解、猜疑,身处是非之地,仍然不会因为害怕被猜忌而推脱自己的责任。面对美色、功利等诱惑,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做出冷静、正确的抉择。具备上述品德的,必成大事。
3、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 译文: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
古人历来强调戒除欲望的重要性。孔子说:“无欲则刚”,去除多余的欲望,才能刚正不阿。但这些道理说来容易,做起来比啥都难,比如“嗜好”、“欲望”都是很难一时更改的,若真施行起来,需要深刻理解后,依靠强大的意志来执行,方可更改。
4、夫志,心独行之术。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
译文:欲始志向坚定,笃实力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
人能志心笃行,乃立身成名之本。立志的重要性无需多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自古以来,胸有大志的人总是孤独的,黄石公谓之曰:“心独行”。要立大志,行大事,离不开安心养德,勇于忍辱,精心谋划。就像《大学》中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5、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译文:善于谋划的人没有险恶的事发生;没有深谋远虑的人,眼前必将出现忧患。
一个善于谋划的人必定是心思缜密的,善于谋划使自己处于主动,遇事也可化险为夷。
俗语说:“放长线钓大鱼。”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人不能被眼前的成败得失遮住眼睛,要有耐心,做长远的谋虑,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否则只能因小失大。
为什么成功者只有少数,是因为他们目光长远,做任何事情都善于谋划。一个懂得适当放弃眼前利益的人才能收获更大的利益。懂得取舍之人必定收获更大的利益。
6、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译文:见到已发生的事情,应警惕还将发生类似的事情;预见险恶的人事,应事先回避。害怕危险,常能得安全;害怕灭亡,反而能生存。
《周易·坤》中说:“履霜,坚冰至。”见到霜就要预见到将有坚冰紧随而来。这就是“见几而作”,防患于未然的思想。知道惧怕危险的人,就能适当约束自己,时时保持警惕,确保自己不履险地。同理,知道畏惧死亡的人,就能活得更长久。人只有居安思危,见几而作,才能永保平安而不败。
匿名回答于2022-02-10 0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