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儿童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

儿童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一

1.同化与顺应导致了适应。

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适应等关键概念。图式(schema)就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它是发展变化的基本单元。同化和顺应是两个基本的认知过程。同化(assimilation)是指使用已有的图式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组织。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对儿童已有的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构,使新的信息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皮亚杰认为,个体总是依靠同化和顺应来适应环境的。

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根据十几年对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研究,总结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主要特征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stage)

0—2思维的萌芽期。儿童通过感知运动来认识世界和适应世界,开始意识到主客体的差异,明确客体的存在是持续的,不会因为没有感知而否定其存在的事实。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stage)

前概念期

2—4又称象征思维阶段,即象征性符号的思维方式出现。儿童学习多以模仿为主,将所学的知识组织成头脑中具体化、动作化的概念。

直觉思维期

4—7儿童更多关注事物的显著特征,即将所知觉到的视为事实,缺少逻辑和推理思维,同时儿童的自我中心化突出,对所有事物的看法都从自我角度出发。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operationalstage)

7—11初步形成逻辑的思维结构,思维方式从具体化逐渐发展到抽象化,儿童学会了多种类型的守恒,从序列以及多维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开始出现具体运算图式。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operationalstage)

11—15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形成,认知发展趋于成熟,儿童思维跳出具体事物的束缚,超出具体事物的自身特征,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学会了对命题和假设进行逻辑推理及运用符号代替事物进行命题思维。

四个阶段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依次出现的,发展先后次序不变,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结构的基础,后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前一个阶段发展的延伸。发展阶段不会跳跃和颠倒,是所有儿童认知发展的必经途径。但要注意的是,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依据的。

匿名回答于2021-07-03 08:15:02


儿童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较迅速关键的一个时期。


在儿童期,人的各种感觉能力在不断提高,感受性在不断发展。5岁以后,儿童就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可以按成人的要求,按照预定的任务,有意识地进行感知和观察辨别活动。


在整个儿童期内,虽然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但是有意注意也开始发展,而且注意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受新异刺激影响。儿童注意的各种品质在不断改善,平均能看到的客体和连续集中注意的时间都在不断增加,逐步接近成人的水平。


孩子在儿童期的思维发展经历了“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3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7~8岁的儿童能默默思考问题;9岁以后,开始掌握一些抽象概念及历史时代概念;12岁时已基本具有命题演绎推理思维的特征。随着儿童思维的发展,想象力也在不断发展,幻想方面也从远离现实的幻想逐步向现实主义的幻想发展。7岁到11岁这一期间记忆能力也开始显著增长。


早期儿童的情感主要是受生理需要的支配,情感性格极不稳定,之后情绪明显分化,可明显地表现出羞耻、忧虑、嫉妒、羡慕、失望、嫌恶、希望等情绪表现,同时出现了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8~9岁以后,情绪变得复杂,腼腆减少,抑制能力增强。但是总的说来,儿童的心理情感还在很不稳定的、控制能力也还不强的时期。


儿童期的各种意志品质,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水平虽然还很差,但都有了一些初步的表现。坚持性和自制力明显地受对活动目的的理解和活动内容的兴趣所影响。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儿童的意志品质有了明显地发展,开始自觉地、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其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并不太具体,但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能力却在逐步提高。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是人自己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儿童在1周岁左右便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即把自己和自身以外的客体区分开来,使自己成为活动的主体。到了8岁,儿童不但能指出自己的优点,还能指出自己的缺点,并会力图改正这些缺点。

匿名回答于2021-07-06 02:17:15


心理学上是把少年和儿童分开说的,3到六七岁为幼儿期,六七岁到十二三岁为童年期。

幼儿期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的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初步发展。探索精神和求知欲高涨,好奇心强,他们经常不厌其烦的向成人提出各种问题,2到3岁,提问以是什么为主,4到5岁以后就变成为什么为主。幼儿想象力丰富。创造想象具有新颖性,神奇性,超越性,幼儿的创造想象指向未来。

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认同的对象,主要是具有较高地位,具有权威性,有较强能力,聪明健壮,漂亮的人。

3到4岁幼儿会进入第一逆反期。逆反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幼儿逆反主要是要求活动自主,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学习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学会学习是小学儿童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童年期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到10岁。4到7岁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主要表现为认知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站在自己的角度认知世界。八岁左右儿童脱自我中心化,是认知发展机制的转换期。

儿童自我意识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和同学的作用最为重要。同伴的交往,对儿童具有重要意义,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诉求

匿名回答于2021-07-01 14:25:52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儿童从出生到成人,其心理发展经历六个较大阶段,这就是:


  乳儿期(从出生到1岁)


  婴儿期(从1岁到3岁)


  幼儿期或学龄前期(从3岁到6岁)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从6岁到7岁到11-12岁)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11-12岁到14-15岁)


  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14-15岁到17-18岁)


  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着量的差异和质的区别,各个阶段具有其本质特点。儿童心理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顺序特性,各个阶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或超越。我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掌握它发展的来去龙脉,就可以通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发展儿童的智能和个性品质,在可能的范围内加速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匿名回答于2021-07-08 02:07:24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