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古代选拔人才的一项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发源于隋,确立于唐,成熟于宋,巅峰于明清,后在清末被废除,但科举制度的影响力仍然巨大,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处处可见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子。
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贡生、茂才……等等,这些都是科举考试中的常见术语,很多人分不清楚他们的区别,往往混淆。实际上,这些称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下面以清朝为例,说明上述概念的内涵。
清朝科举制度分四个等次,四级考试,由低到高分别是:
1,童生试,童生考秀才。
清朝规定,读书人想要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必须在州、府、县等官方学校学习,在校学生不管年龄大小,一律被称为“童生”,所以不乏满头白发的“童生”。
童生需在学校就读并参加童生试,通过童生试入学者被称为生员,也称秀才。
有些府、州、县的生员(秀才)特别优异者,可以直接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把有人才贡献给皇帝,跟贡士的“贡”表达的同一个意思,上贡、进贡的意思。
清代贡生,别称“明经”,也就是说贡生就等于明经,都是一个意思。
2,乡试,秀才考举人。
秀才享受减免赋税劳役优惠,但秀才不是功名,不能直接做官,想做官必须参加各省统一组织的乡试,通过者被称为举人。
举人可以做官,所以《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了举人,才会欣喜若狂,但需要等待吏部出现职务空缺才有可能递补为官,而且都是品级很低甚至终身沉沦在基层。
因为乡试都是安排在秋后,所以也被称为“秋闱”。
3,会试,举人考进士。
举人既可以做官,也可以继续学习考取进士。
会试由礼部组织,就在京城统一进行,各地举人齐集京师,同台竞技,最后几家欢喜几家愁。名落孙山者打道回府,来年再战,通过会试者,即为进士。
因为会试在每年春天举行,因此被称为春闱。
4,殿试,进士选三甲。
被录取的进士还需要皇帝或者授权的知贡举,对会试录取的进士进行测试排名,一甲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
明清时期,会试合格者统称贡士,参加殿试后赐出身,方称进士。
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会试合格者直接称为进士,而错认为殿试第一的状元比进士“更高一等”。实际上,会试合格者都是进士,而状元是对进士第一名的称呼,本质还是进士。
匿名回答于2020-08-30 12:00:27
匿名回答于2022-07-12 06:23:06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也就是说,进士比贡士高一级,比举人差不多高两级。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进士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中功名的最高等级,类似现代教育制度中的博士学位。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匿名回答于2022-01-25 19:59:32
贡生是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的人。参加乡试,乡试中被录取的人为举人,只有一种选拔方式。可参加会试如被录取的称贡士。
进士与举人不同,所有进士理论上都是可以被直接授予官职的。说白了,进士其实就是举人的“升级版”,是举人考取直接做官、不用候缺的资格。中国古代的进士一般分三等,即所谓三甲(不是医院那种)。一甲称进士及第、通常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之职。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这些人中成绩好的一般会被挑选出任翰林院庶吉士。剩下的,也基本会被授予六部主事等职或者外放知县等等
匿名回答于2022-01-25 20: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