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智上提出了虚拟感觉的理论,为理解心智多了一些想法。 一:一个假设 一个没有任何地方平整,奇形怪状的厚厚的玻璃容器中悬放了一些物品,我们要从外面看清这些物品的真实形状是不可能的,硬说我们看见的形状就是真实的自然荒唐,在不能打碎这个容器而又要能观察到真实情况的原则下,最好的办法是设法间接地改变这个容器的外形:比如说拿一个方整的玻璃容器来在里面放满水,然后将那个奇形怪状的容器放进去。
这样由于水填平了那些影响我们观察的不平整面而让我们有可能看清里面到底是什么。 几千年来,人们都在探索着想弄清我们的大脑是怎样工作的,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知之甚少,这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大脑是用什么形式对信息进行接收、传递、交流、储存的。
也许有一天人们能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解开这个谜,但这谁也不知道要等多少年,一点也不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意义。人类认识的进步往往是先有了一种假设,牛顿的万有引力从客观来看是一种规律,从主观来看是一种认识方法,但从主观来看未知客观时又可以看作是一种假设。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时也是一种假设。现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心理学,我们也需要一个假设,一个能帮助我们理解大脑工作的主要原理的假设。这个假设应有如能填满不平整面的水,让一切都有清楚起来,因此这个假设只能产生和来源于我们大脑的一些最主要的现象上。
我们的记忆量应该说是无限的。一个人无论他年龄多大,掌握的知识再多,只要神经系统未发生病变,他都还能进行大量的记忆活动,没有任何迹象表示我们的记忆会有限度。现今对于记忆的原理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痕迹"说,一是"回路"说。
两种说法都面临着三方面的困难:一方面是记忆量无限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被现代医学所证实了的,人的大脑额叶就是被切除了一半也不影响他对以前事物的回忆和现在要进行的记忆,所不同的是回忆的速度将变慢。如果按照"回路"或"痕迹"说,无论我们的记忆量有多大,但总是有一个限度的。
而大脑额叶或其他部位大脑被大量切除后,其所记忆的东西肯定要丢失,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应是很怪异的,但事实并不如此,众多的中风病人中,从未见有记忆同时严重受损的表现。第三方面是提取问题,无论单个细胞留下了"痕迹"还是少数细胞的"回路"记忆了信息,我们要在数以亿记的细胞中提取这个信息都是难以想象的。
很明显,我们认为我们记忆的方式绝不是人们所说的单个细胞留下的痕迹或是某一部分脑组织的"回路",而是一群为数巨大的脑组织同时进行了记忆,甚至有可能几乎是全部大脑共同进行了记忆。这同我们的感觉相一致,我们在记忆时从来不会感到是用某个细胞或者某部分细胞进行记忆,而是感到是用整个大脑进行了记忆。
从表现形式上说,记忆是非时间性和非连续性的;是单元式一个个独立单位并且容量巨大,绝不是少数细胞承载得了的。记忆的提取其实是一个十分快速的"引发"过程,相关的信息才能"引发"相应的记忆,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提醒"一下。
那么我们的大脑究竟是用什么形式或可能用什么形式来进行记忆呢? 种种现象使我们有理由将记忆的形式,理解为是一种"波"。假设我们的大脑是用一种"波"的形式来进行记忆的,因为只有"波"的形式才是无限的,只有"波"才能将最复杂的信息整合在一起。
只有"波"的形式才能使我们能快速进行记忆和快速将记忆提取出来,并且不因大脑部分受损而明显丢失所记内容。 就是说当我们的感觉器官收到某一信息时,据我们的理解,这个信息将被用"波"的形式传向记忆系统,记忆系统将根据这个"波"受到的重视程度用它的一部或全部神经细胞将这个"波"接受下来,在需要时这"波"又能被恢复出来并发向感觉系统或思维系统去。
接受"波"必须是一群细胞才能完成的行为,同样,在思维系统需要这个"波"时能将这个"波"恢复出来也必须是一群数量巨大的细胞才能完成的行为。同时我们还能推测到,记忆系统不但能在思维系统或别的系统需要时将所需的"波"发出,而且还能将相关的"波"也逐步发出,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联想。
在我们睡觉时,某些未受抑制的脑细胞自动地将一些"波"发出来,这时如思维系统尚未完全抑制便形成了我们的梦! 这个"波"我们不能进行具体的证实,因此它只能是一个假设,但这个假设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因它能在对大脑的很多谜进行解释时起到澄清的作用。
匿名回答于2021-07-02 19: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