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者,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学生,是一个个学生集体,因此,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有“一个都不能少”和“不抛弃,不放弃”的意识,即我们的教育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全面发展。
在以教学成绩考核老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毕业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了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学习好的学生往往更能得到老师的垂青,而那些调皮、学习成绩又不好的学生则极易成为被遗忘的对象。课堂上,那些学生,只要不调皮,不违反纪律,老师一般不会过问他们。而只要过问他们,大多是那些学生又调皮违纪了。在这种教育意识下,往往会带来几种结果:
一、教育失衡,有悖于教育公平。我国法律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老师对后进生的不闻不问,其实是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既是一种违背师德的行为,又是一种违法行为。这种教育行为极易造成班级内部学生发展的失衡,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教育的恶性循环。后进学生由于得不到教育的重视和约束,容易自暴自弃,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经常违反纪律,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对其批评教育多于赏识教育,导致违纪现象的屡禁不止,最终 使教育出现恶性循环。这样的学生一旦步入社会,也容易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三、有悖于教育的本质。鲁迅先生说:“教育是要立人。”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要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学习优秀生与后进生在学习上可能有差距,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们的教育本质就是以培养孩子成人为要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如果,忽视对后进生的教育,任其“自生自灭”,那无疑是教育的失败。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既要关心优秀生的发展,更要关注后进生的健康成长,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后进生学习基础差,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尤其需要老师的关爱。
一、我们要了解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我们要多与之交流沟通,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帮其找到自信的支点。对其因材施教,制定符合他们自身实际的目标,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
三、我们要教给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让他们步入社会后,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
四、我们要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教育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获得集体归属感,在班级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只有对所有学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使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教育春光的沐浴,这样,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础。
匿名回答于2021-07-11 02:22:25
匿名回答于2021-07-19 04: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