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了解学生对老师不理不踩的原因。可以通细腻的观察,也可以通过他周围的同学了解,还可以家访了解。
再次,在准确了解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是学生自身性格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有意让其表现来帮助其改变;如果是对某学科的问题,可以让其更多地了解和认识该学科,改变其认知;如果是因为老师的问题,我们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
第四,要关心并爱学生。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人心都是肉长的,学生也是有感情的。只是学生很单纯,很敏感,不小心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能让学生误解。平时要多与学生相处,多沟通,让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必然会减少此种情况的发生。记得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很大情况下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喜欢程度”。所以,爱你的学生吧,你的学生也会爱你。
最后,主动对学生感兴趣,让学生感觉到重要。学生对老师不理不踩,老师决不能也对学生不理不踩,那是对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常言道,别人对你感兴趣,是在你对别人感兴趣的时候。作为老师,要主动出击,表现出对学生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班级、在老师心中的重要。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让学生感觉到重要尤其重要,是他们健康成长、快乐成长的动力!
匿名回答于2019-06-20 00:24:20
为了避免产生隔合,老师可以在班会上笼统的检讨自己,虽然没有具体到某人某事,也能得到大家的谅解。事情只要做的得体,一都会迎刃而解。
匿名回答于2019-06-20 00:54:34
1、老师是否了解学生的情况;
2、老师是否了解学生的需求;
3、老师是否了解学生的动机;
4、老师是否了解学习的兴趣;
5、老师是否了解学习的意志;
6、老师是否了解学生的习惯;
7、老师是否了解学生的性格;
8、老师是否了解学生的理想;
9、老师是否了解学生智力情况。
二、进行家访活动,了解学生情况及家庭情况。
三、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只有学生爱老师了,才会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的教导。
四、老师要蹲下来,不要高于学生,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为伍。师生平等、民主、和谐。
五、平时要多与学生相处,多沟通,让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
六、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心。和学生交心,交朋友,交真正的朋友。
七、取得学生的认同感、亲切感。
八、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九、寻找机会,抓住教育点。
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励学生、多表扬学生、多引导学生。
匿名回答于2019-06-20 03: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