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但不轻易授人,常用其他官员另加官衔为宰相,参知政事就是唐初宰相的一种加衔,中叶以后不再使用。宋初沿袭唐制,以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乾德二年(964)又设参知政事(简称参政)为副相,最初只是奉行制书,不预奏事,不知印,也不升政事堂与宰相议事。开宝六年(973),参知政事得与宰相于政事堂同议政事,轮班知印,职权、礼遇接近于宰相。通常设一或二员,偶设三员,宰相出缺时,代行宰相职务。元丰改制,废参知政事,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和尚书左、右丞以代。建炎三年(1129)又改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废尚书左、右丞,直至宋亡。南宋参知政事常兼同知(或签书)枢密院事等,或由知枢密院事等兼(权)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和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以及枢密使、副使、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等,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
匿名回答于2020-12-01 23:11:00
宋代的“参知政事”是副宰相,而不是上述教材中“提示”的“宰相”。《辞海》:“参知政事:官名。唐初实际任宰相者偶用此名,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匿名回答于2022-07-18 21:17:48
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预宰相事务的职名。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乾德二年(964年)以枢密直学士薛居正、兵部侍郎吕余庆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辅助宰相处理政务。
其后权位逐渐提高,开宝六年(973年)始诏薛居正、吕余庆于都堂与宰相共同议政,至道元年(995年)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自寇准任参知政事,敕后署押与宰相齐衔,出行则与宰相并马。
元丰三年(1080年),废参知政事,以门下、中书二侍郎与尚书左右丞代其任。建炎三年(1129年),又以门下、中书二侍郎为参知政事,废尚书左右丞。乾道八年(1172年),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其参知政事如故,以中大夫以上充任,员额常为二人或一人,嘉泰三年(1203年)始定为三人。
匿名回答于2022-03-05 22: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