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知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担任过这个职位。
这个职位主要就是配合宰相的工作,一般设置3人,南宋后期参知政事固定设置为3人,之前最少时设1人,最多是设置过4人。
匿名回答于2021-07-15 20:32:39
到宋朝宋太祖时,为分割宰相权力,于乾德二年(964年)设参知政事,原不知印,不升政事堂,为宰相的副职,开宝六年(973年)始升政事堂议政,至道元年(995年)又命与宰相轮班知印,至此以后参知政事的实际权力、礼遇大致等于宰相。后参知政事则演变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增大皇权。
匿名回答于2021-07-15 20:38:55
是中国古官职名。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十一月,以刘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到南宋,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此后参知政事则演变成一个常设官职,作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增大皇权。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唐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职,给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简称“参政”。
匿名回答于2021-07-15 20:50:56
北宋元丰改制前,即为“参知政事”。
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后,即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这些。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后,则依然为“参知政事”。
匿名回答于2022-07-05 0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