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圣孟子,辟杨墨,弘儒学,养浩然之气,千年之后,读其书,颂其诗,尤凛凛然,孔子之风存焉。
荀子之学,隆礼重法,劝学立德,虚壹而静,谓大清明。弘扬儒学,代有其人。
匿名回答于2021-08-18 15:02:06
先秦时期,其代表人物有三位:孔子、孟子和荀子。
作为开山鼻祖,孔子为儒家的建立,创下了历史性的功绩。一方面,他对古代文明重新诠释,传承了古代学人的精华,并创立了延续至今的文明传统;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家,大量招收私人学生,传授弟子“六艺”,为儒学的深入发展,奠定了赓续的基础。
基于孔子言论所编纂的《论语》,其核心思想可以浓缩为一个“仁”字;推而广之,就是“忠恕之道”;践行而无所求,便是“知命”。孔子毕生,虽经历坎坷,却坚持实践自己的主张,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孔子之后,儒家思想分化成为两大流派。
代表理想主义的孟子,倡导“人性本善”,通过发展“德之四端”来节制野兽本能、成就人性。孟子将孔子理念的适用范围,从个人品德修养向外延展,认为国家的政体与家庭的伦理一样,都要基于“由己及人”的良好道德。只有行“王道”的圣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主。若是行“霸道”的“独夫”,则百姓有权力予以推翻。
代表现实主义的荀子,与孟子的思想正好针锋相对。在人的本性上,荀子主张“人性恶”,但强调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利用天生的智性来离恶向善。社会组织应基于“礼”的节制,来引导道德的形成。于是,人的道德不是自然产生,而是由于人的需要。
匿名回答于2021-08-18 1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