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性。任何商品都凝结着人类的劳动。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2、观赏性。商品是为人所用的,而人是需要“美’的。所以商品的外观和包装是否美,也是商品的一个基本特征。一件包装精美的商品和一件制作粗糙的商品,虽然他们在使用价值上是一样的,但是人们却更喜欢买包装精美的那一个。
3、稀缺性。商品的价值同时还决定于商品供需双方的力量对比。“物以稀为贵”,供过于求,价值就会下降;而供少于求,价值就会上扬。
4、增值性。主要体现在一些特殊商品在交换之后的“延时”阶段,具有的自动升值特性。如邮票、古玩等。
5、生产性。是指商品具有生产另一种新的商品的能力。生产资料类的商品就是属于这一类型。比如一台机器,它本身是商品。但是它被人购买以后,与原料和人类劳动相结合,可以生产出新的商品。
6、投机性。这是由商品买卖双方的“交换智商”所决定的。“交换智商”,通俗的说,就是指买卖双方在讨价还价上的能力差异。
匿名回答于2021-04-16 05:07:10
主体自身的每一规定、人同周围世界普遍联系的每一环节,都产生一定的需要:同时,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需要的内在规定性,需要对象具有满足人需要的结构和属性时,需要才能生成。
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从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匿名回答于2021-02-13 10:15:17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顾客对产品的需求有不同的要求,构成产品价值的要素以及各种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在产品短缺的情况下,人们把获得产品看得比产品是否拥有某种特色更为重要,在选购产品时更看重产品的效率、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等,而对产品的花色、式样、特色等却较少考虑。
在产品成熟时,也就是在产品性能稳定、品质趋同、数量丰富的条件下,顾客往往更为重视产品的特色和款式,如要求功能齐备、式样新颖等。
产品的价值还取决于品牌间的比较,信誉好、知名度高的品牌对顾客来说通常具有更高的价值。
匿名回答于2021-02-13 1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