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中国智慧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说的是社会的组织框架,以官僚制度为绝对核心的权力结构,这点现代社会已经不适用了,现代社会官僚体系已经不是核心权力的承载,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美国的国会,英国的议会,这些具有协商性质的民主团体成为了权力核心。


父为子纲说的是家庭内部的组织关系,我们的传统社会是宗族本位的社会,依赖宗族自我管理,宗族内部有着较为严格的权力部署,所谓“父”指代的是家族中的当权者,不一定是父亲,甚至不一定是男的,但是我们现在家庭内部的组织关系比较松散,个人依赖社会,并不是非常依赖家庭。


夫为妻纲说的是所有制形式,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没有非常严格的个人所有制,却有非常严格的集体所有制。

家庭有大有小,但家族形式必须严谨,一般的繁衍并不会破坏这个形式,多数情况下只有婚嫁会改变家族成员的内部构成,所以女子一旦出嫁就必须严格意义上是夫家的人,这样才不会有家族分裂的情况。但是现在我们有很严格的个人所有制,夫为妻纲的形式也没有了意义,但是个人所有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公有制才是真正的答案。

仁、义、礼、智、信之所以叫五常是因为其有着最强大的普遍性,是万世不移的准则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在任何人身上都有意义。


仁者的概括应该是“忠“”恕”,忠就是中,不偏不倚之心,人性具有复杂性不能厚此而薄彼,同样社会构成也具有复杂性不能偏袒;恕就是能容纳更多的人和人性,所以现在对于仁的释义基本就是对于人性无尽的探索。


多说一点,有时儒家的忠孝令某些人不悦是因为其没有理解仁爱对于忠、恕的要求,上位者一般偏重于恕,下位者则偏向于忠。

匿名回答于2021-08-04 19:35:09


先秦哲学

人物思想


孔子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周礼


仁学:克己复礼;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为仁由己不由人;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


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天命:否定人格化的天;天命有主宰性和必然性;君子畏天命认识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孟子


仁政:以德行仁者王;制民之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善论:人性本善;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人要成就道德,必须反求诸己养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包括“明道”和“积义 ”两个方面,即提高对道的领悟,以及道德修养


荀子


性恶论:人性本恶,善良都是人为养成的。礼乐文化,是将人性的恶转变成善的关键。


天行有常:天道是客观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积极改变世界: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老子


道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根本;道是一,道生万物;道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无为和玄德:道无为而无不为,道顺应万物本性,生育万物却不主宰其命运。


辩证法:有无相生,难易相承;祸福相倚;曲则全,枉则直。


为人处世:守柔贵雌;不敢为天下先;以德报怨。


政治理论:小国寡民;为腹不为目;绝圣弃智;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


逍遥:逍遥是绝对的自由;达到逍遥的途径是,坐忘、心斋。不仅要忘掉外界物质世界,而且要忘掉自己的肉体、感官、排除形体、知识,使自己与道为一。


相对主义:万物之间的差别都是相对的,从道德角度看,万物都是一。万物的高低贵贱长短,都没有可观的标准,一切都是随主观而转移,是相对的。


自本自根的道论:道是最根本的;道自主以来就独立自存,产生天地,赋予鬼神以神通;道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杨朱


其人:早期的隐士。时代在墨子、孟子之间。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墨子


批儒:儒家不信天鬼;儒家厚葬伪哀;提倡礼乐,怠慢生产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天下所有的人都应当部分高低,彼此相爱;强调无差别、无差等的爱


三表:衡量一种言论的标准——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逻辑学:最早提出类(类名,类的概念)、故(原因或理由,强调推论)等概念;


明鬼:肯定天志(天有意志);肯定鬼神存在;天志和鬼神让人兼爱,奖赏实行兼爱的人,惩罚交相别的人。


后期墨家


义和利:义和利应该是统一的;义不应当只是主观动机,也应该是可观效果上的利益。


知识的三种来源:亲知(亲身感觉得到的知识)、闻知(由传授得来的知识)、说知(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知识)


逻辑理论:①肯定概念是表示可观事物的(所谓,实也;所以谓,名也)②把概念分为三类:达(最高最普遍的名词概念)、类(同类事物的共同感念)、私(专讲某一事物的专有名词或个别概念)③判断分三类,尽(全程判断)、或(特称判断)、假(假言判断)


管子


《管子》四篇:《心术》上下,《白心》上下;哲学思想最浓


精气说:精气就是道;精气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本;人的身体、智慧、灵魂都是由精气构成。


静因之道:认识事物,要摒弃偏见,排除杂念,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理解认识;“虚”“一”“静”“因”。


易传


阴阳: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辩证法: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退而变化生;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于阴阳对立面的交配、交合、交接的结果。


阴阳家


阴阳家:先秦的阴阳家源于古代的方术。


六种数术: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行法(包括面向和风水)


洪范五行:五行是五种能动的、相互作用的力量。


邹衍:阴阳家代表。五行按照一定顺序相生相克,四季按照五行相生顺序嬗变;朝代更替也遵循五行相生的顺序。


韩非子


法术势:君主的统治学说。法是统治者公布的统一法令、制度;术是统治者任免、考察、生杀官吏的权术;势就是统治者占居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力。


自然观和无神论:否定鬼神、否定有意志的“天”;道、理:第一次把道、理分开;道是万物总体的规律;理是每一具体事务的具体规律。


汉唐哲学


董仲舒


儒家和阴阳家:将阴阳家的天人关系与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在一起


宇宙观:宇宙由十种成分组成:天、地,阴、阳,五行的,木、火、金、水,人。


天人关系:天有喜怒哀乐,与人相副,天人一也;人副天数,人是天的副本;天人感应,人的行为符合天意,天就喜欢,反之,天就震怒。


社会伦理: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仁、义、礼、智、信


政治学说: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邢;政治过失必然变现为自然界异常现象。


杨雄和桓谭


杨雄:事物变化要达到一定“极”(限度);把阴阳变化非为九段


桓谭:“以烛火喻精神”,烛尽火灭,形毙神亡;否定精神独立存在


王充


否定有意志的天:天地万物变化都是元气自身运动的结果,人与物都是元气所成,人的富贵卑贱、祸福吉凶都是命定的


王弼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不是虚无,无是天地万物的无形无相的根本;无是无形无相,是本,有是有形有相,是末。


得意忘象:王弼注解周易的时候提出“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郭象


“道”是“无”:道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


“独化”说: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任何东西“为”和创造的;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而突然发生的。


晋唐道教哲学


葛洪:玄、道、无、一


陶弘景:道生元气生天地万物


成玄英:重玄之道,非有非无


王玄览:万物禀道生,道与万物是隐、显的关系


隋唐佛学


三论宗


经典:《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代表人物:吉藏


二谛:俗谛(世俗人认为宇宙万物真实存在)真谛(宇宙万物虚幻不实)


八不中道:万物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天台宗


(法华宗)


经典:《法华经》


代表人物:智觊


倡导止观双修:止即禅定,观即智慧


一心三观: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诸法一体的两个对立侧面,从全体看不应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时具于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


净土宗


经典:《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


代表人物:道绰、善导


修行方法:“观想”(作各种净土羁勒世界的遐想)“念佛”(口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律宗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也称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


密宗


指导思想:“菩提心为成佛的种子,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六大: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识大


密宗三部:杂密、胎藏界、金刚界。


唯识宗


又名慈恩宗


代表作:《成唯识论》


世界分为“我”“法”:我(指生命的主体,意识活动等)法(事物极其规律,如山河大地和人的肉体)


八识:阿赖耶识、末那识、了别境识(眼耳鼻舌身意)


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识”变现出来的。


唯识无境:意谓唯有识而无外在之对象。


转识成智:通过修炼,使八中识都变成佛的智慧。


华严宗


四法界:所谓“事法界”,指形形色色的现象世界(“杂”);所谓“理法界”,指清净的本体世界(“纯”)。这两种世界互相包容而无妨碍(纯杂无碍),这就叫“理事无碍法界”。各种事物之间也都互相包容而无妨碍,这就叫“事事无碍法界”。


理事无碍:理,一真法界之性;事,一切世间之相。即观平等之理性与差别之事法炳然而存,二者能相遍、相成、相害、相即、相非而圆融无碍。


事事无碍:事物都是本体所变现的虚幻现象,每一现象都包含本体,所以各现象之间彼此包容,没有差别和对立。


禅宗


经典:《坛经》


代表人物:慧能


本性即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人人皆能成佛;佛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在个人的心中;


自性真空:指心处于一种“空虚”的境地,这种空不是空心静坐,念念思空,而是连心“空”的概念、甚至成佛的念头都没有


顿悟成佛,无念为宗:在修行方法上,心不受外物迷惑,就是无念。无念不是“百物不思”,不想任何事,而是不受外境影响,“不于境上生心”。


韩愈


李翱


柳宗元


韩愈:道统说——中国儒家关于先王之道传承系统的理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及其传焉”


李翱:复性说——成为圣人的一套学说;性是上天赐给每个人的,普通人若能消除情欲的蒙蔽,使性恢复原来的光明,就能成为圣人


柳宗元:元气论——宇宙由混沌元气构成,没有主宰;运动是阴阳二气作用的结果。


宋元明清哲学


宋初宇宙发生论者


李觏


太极: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的元气,太极分化为阴阳二气,二气交汇形成五行万物


元亨利贞: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元(事物的开始)、亨(事物的成长)、利(生存条件)、贞(事物发展显示自身的基本特征)


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未必吉,相克未必凶


王安石


五行:万物的体质、性能、形态以及他们所处的时间和方位,都由五行决定。


周敦颐


太极:宇宙的最初阶段是“无极而太极”;“无极”是指无形无象的最高实体,“太极”是最大的统一体;“太极”动起来,就产生“阳”,动到极点,就静下来,静下来就生出“阴”;一动一静,分化出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出五行万物


神:“太极”动静生阴阳,“太极”的动静无形无状,微妙不测,称之为“神”,神就是太极的 微妙作用。


邵雍


邵雍主要以图表的方式展现了他的宇宙观;如果阳是宇宙生成的力量,阴就是宇宙毁的力量。复卦的初爻表示成的阶段的开始,乾卦的则表示成的阶段的完成。姤卦初爻表示毁的开始,坤卦表示毁的阶段的完成


张载


气本源:气是最高实体,万物本源;凡可状者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理学


二程


天者理也:理是最高实体,永恒的客观存在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最高法则


格物穷理:心中已有完备知识,但必须通过格物去认识


存天理,灭人欲:“不是天理,便是人欲”


朱熹


理:理是事物的规律、道德上的基本原则;理是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根据,是“第一性”的。


太极:每一物有各自的理,而太极是万事万物最根本、整体的理。


气:理是第一性的,创造万物的根本;气是形而下的,创造万物的材料;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 未有无气之理


人性:性分为天地之性(人之所得于理者)和气质之性(人之所得于气者)


心学


陆九渊


心即理:心与理“至当归一,精义无二”


反省内求:穷理就是反省内求自我本心,“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


王阳明


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是世界万物的根本,离开心就无所谓天地万物


致良知:认识来源于内心,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人皆有良知,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遮 蔽住了


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


王阳明以后的明清哲学


罗钦顺


气和理:气是世界的本源;理是气运动变化的必然规律


王廷相


“理在气中”:气是最初的,唯一的实体;气是永恒的,不灭的;理在气中


黄宗羲


气外无理、心即是理:心外无气,一切都是即气即心的


王夫之


气者理之依:气是唯一实体,理乃是气的内在规律,依凭于气


即事以穷理:就事物现象探求其规律,反

匿名回答于2021-08-05 05:11:39


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就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在古代社会中,三纲五常是最忌讳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也是维护宗法等级只需的重要准则。那你知道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吗?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提出来的,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三纲五常就是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和制度。

匿名回答于2021-08-26 23:45:16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