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21-02-11 14:47:36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匿名回答于2021-10-07 22:58:23
系由临时募行的征人演变而来。唐初,出于兵募的征人的出征作战,事罢即归,一般不担负经常性的戍守任务。镇戍防人主要由府兵充当。随着军事形势的变化,军镇、守捉设置日益增多,由府兵充当防人的制度已不能适应当时的镇防需要。因而从高宗显庆时起,也征发兵募充当镇兵。
以后镇防兵募逐渐由不定期变成定期,由临时性变成定制,期限一般为二年、三年。期满复员,由本州差遣另一批兵募番代。大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镇防兵募已有“健儿”的称号。那时番期已延长为四年、六年,原来定期差遣兵募轮番为镇兵酌制度,开元初已难以继续下去。唐朝便经常在即将复员的征行人中召募自愿留镇者,给以赏赐。
开元二十五年,下诏令天下诸军镇所需兵额一律于各种征行人及客户中召募丁壮为长征健儿,允许携带家口,到军后,给以田地房屋,以便久住。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镇兵,停止各州差遣兵募出戍。长征健儿终身免除课役,装备、给养全由国家供应,因此,又叫官健。安史之乱以后,内地也遍设军镇。军镇之兵多为官健,且各州州兵也有一部分是官健。官健主要任务为出征和军镇防守,但也有少数到关中备御吐蕃,称防秋兵。唐代后期宿卫京师的也有官健。官健绝大多数来源于无产业户,不事生产,往往父死子补,兄终弟代,世代为兵。久之,成为一股特殊势力。
唐代后期,藩镇割据所依靠的军事力量主要就是官健。长征健儿(官健)代替轮番镇防的府兵及兵募,与长从宿卫(骑)代替府兵轮番宿卫京师,是唐代兵制变革中的两个重要内容。这种变革使召募制的雇佣兵、职业兵代替了征兵制的义务兵,是中国中古兵制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匿名回答于2021-10-07 23: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