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
官名。西周始置,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军政与军赋,为朝廷大臣,常统率六师或八师出征。《诗·大雅·常武》:“王(周宣王)谓尹氏(太史),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准浦,省此徐士。”毛传:“程伯休父始命为大司马”》诸侯国与卿大夫也都设有“三有司”。春秋时诸侯多设置,宋有大司马、少司马。楚有大司马、左右司马,其职位仅次于令尹,是指挥作战的(《左传》襄公三年,楚司马公子何忌侵陈)。郑国在执政之下也有司马、司徒、司空。卿大夫亦有司马或马正,为武职。各诸侯政府中的司马地位比幕府和三军中的司马权力大,比如晋国的司马还负责诸侯对晋国的赋税,“晋司马又掌诸侯之赋。(《左传》襄公四年注)”战国时魏、燕有司马、楚有左右司马。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在古代战争中,战车不管如何先进,它的机动性还是受地形道路限制,所以,行军需要队形整齐;交战也一样,严谨的车阵是士兵依托的基础,使勇敢者和怯懦者都不能独自前进或后退。在春秋时期,晋国三军首先特设“司马”一职,比如魏绛、张老等都担任过中军司马,在主帅和佐帅之下,执掌军纪和执法。专门纠察队列秩序,这也是“司马”职责。
匿名回答于2020-03-24 07:33:11
长史最早设于秦代,为当时丞相和将军的辅佐人才,至后世明清时代皆有长史官职设立,虽无实职权,但是地位很高。
司马,马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司马专职负责管理马匹,非常重要的军职。汉武帝时期,主武管军事。大将军所属军队分五部,各置司马一人领之,位次大将军一人。
匿名回答于2022-04-12 06: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