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真正的君主立宪制,要让君主放弃手中握有的大权。仅保留君主作为国家统一和精神的象征,保留皇室尊贵的地位及得万民共仰。这就是君主立宪制的初衷和构想。
但是清朝皇室,他们并不想这样。他们所想的是留住手中的权力,进而推行假的君主立宪,是只有君主立宪的外衣,而没有君主立宪的实质,看似君主立宪,实则大权在握。所以皇室的君主立宪其实是个幌子。
所以,当资本主义共和制和真正的君主立宪制,在中国大地上萌芽发展的时候,清朝皇室希冀借助假的君主立宪这个工具和手段来继续维系其国祚永昌的实权统治,注定是行不通的。
所以这也让真正的君主立宪制看不到希望,也让资本主义共和制得到迅猛发展。在激烈的矛盾中,清朝皇室无意让权,结果只能是加速覆灭的进程。
其后,清朝皇室在濒临覆灭的时候,虽有让权之意,然此时已经回天乏术,毫无转圜之力了。
匿名回答于2019-07-16 07:16:09
他们回国后分别对立宪做了详细阐述,从报告中五大臣所理解,所希望的宪政仍然偏向于君主制,在突出强调君主立宪有利于君的同时,报告同时也认为有利于民,只是不利于官,是目前为止人类最好的政治制度,为了鼓动君主立宪,他们不仅从政体上以立宪有利于皇位永固,有利于外患减轻,有利于消弭内乱上奏慈禧,而且还具体分析了东西洋各主要国家实行立宪政体后的种种好处。1906年清廷颁布了立宪上谕,上谕强调了立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又以民智未开为借口进行准备立宪,至于什么时候立宪却没有明确说明。
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对清政府不利他们在1908年紧急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宣布立宪以九年为期,并同时作为未来的立宪纲领。《钦定宪法大纲》几乎完全抄袭了日本的明治宪法,日本的明治宪法是以皇权至高无上为主要纲领,但是抄袭的大纲还是遭到删改,如日本宪法规定天皇宣告戒严,戒严条件由法律规定,《大纲》则改为皇上有宣布戒严的权力,当紧急时,得以下令限制臣民的自由。23条宪法条文中维护君主大权的有14条,臣民权利义务有9条,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廷统治的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权力和自由。
清政府在立宪方面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倒行逆施,加上清政府实际立宪的步伐一拖再拖,结果导致国内民众大为不满,感觉自己受到清政府的欺骗和愚弄,纷纷指责清政府的立宪是假立宪,伪立宪。全国民众开始同情革命党转而支持革命党。清政府在立宪问题上言而无信,弄巧成拙,致使政治威信和民意基础完全丧失,清政府面临严重的政权合法性危机。慈禧和光绪皇帝去世以后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又没有当机立断,大胆改革依旧执迷不悟的欺骗搪塞国内民众,加剧了政府和民众的矛盾,引起社会的极大动乱,从而加速了大清帝国的灭亡。
匿名回答于2019-07-17 02:04:16
清朝做了许多弄虚作假的事情,可为什么独独这一件是却被国人不能容忍,可能是它欺骗面之广,伤害人心之深,不为人所容忍。
被欺骗最深的,应该是立宪派人士。立宪派早期是维新派人士,郑观应,梁启超,康有为等人,都是早期立宪派的斗士,百日维新更是让他们亲身实践于立宪斗争中。后来,随着民族危机。革命党人的激进活动,暗杀,爆炸,起义等等破坏,使得许多与清朝统治有着利害关系的人,开始反对激进的革命,希望通过立宪这种,温和的方式,延续国家的统治。实业家,民族资产阶级,地主,官绅,社会中上层人士纷纷转而支持立宪。这些人就成为了立宪派。清末新政开始后,各省设立咨议局,许多立宪派人士成为咨议委员,他们向上传达民意,向下宣传立宪。1908年后,立宪大兴,每天都有人在咨议局门口游行请愿,许多立宪派人士更是再三的催促政府,尽快的落实立宪。
1911年,内阁名单即将出炉之时。立宪派人士满怀希望,甚至有人大呼国家复兴不远矣。可是当名单公布的时候,对于立宪派可谓是当头大棒,打的伤心涂地,欲绝无望。13人的内阁成员中,4名汉族,9名满族,其中有7人更是皇族。世人戏称为皇族内阁。这和立宪派所期望的立宪相差甚远。于是开始有些人,慢慢的对清政府失去了信心,更有一些人开始转而和革命党人合作,寻找另外一种救国之路。
对政府失去了信心,自然也就不会在支持清政。府用一个皇族内阁,埋葬了社会中层人士对政府的支持。老百姓早已在贫穷中,对政府心灰意冷,而在中层也在欺骗中对政府默念死灰。
还剩下上层人士的支持。因为他们与清政府的利害关系最深,所以上层人士不到万不得已也是不会放弃对政府的支持。可惜的是,清政府借立宪为名,加强着中央的实力。在中央排挤汉族,从内阁成员的分布中就能看出。将汉族权臣留而不用,张之洞一介封疆大吏地方重臣,却在朝廷上做一个小小文职。袁世凯被罢官,解甲归田。中央要职。经济,军事,政治首领全部换成满人。
在地方,更是收紧地方权利。许多税收资源被调入京城。这些事情慈禧在世的时候,可能还可以艰难做到。可当时慈禧到时早已去世,朝中肯本就没有一个强硬人物出来。中央的军事力量北洋新军,也是由一批汉人掌握。中央这样做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无非就是直接的和地方撕破脸皮,让地方顺理成章的脱离中央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武昌起义后,短短几天,就有数十个省份宣布独立。上层人士。知道了清政府的腐败不堪,还会帮其遮遮掩掩。可没想到清政府会拿他们开刀,满族贵族既然会向汉族地主开刀,这是他们所想不到的。
匿名回答于2019-07-17 23:08:18
1906年9月1日,清朝政府正式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
1908年8月27日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及《逐年筹备事宜清单》,确定预备立宪之期为九年,届时召开国会。
1910年11月14日清朝政府又宣布将预备立宪期限缩短为五年。
1911年5月,清朝政府首先公布《新内阁官制》。按照新官制组成的内阁,是以皇族为主导地位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的成立,表明清廷无意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从而暴露了皇族集权的用心,引起立宪派的强烈不满。
宪政必须在保障公民自由、实行民主基础上以分权制约政府权力。而1911年5月,清政府却以实行内阁制为名,进一步把大权集中到皇族手上。导致了立宪派人士逐步倾向革命。
拒绝在1911年召开国会和皇族内阁上台后,立宪派绝望了。他们转向与革命派结盟。由于他们在知识阶层和工商界中有巨大影响,在各省谘议局中占据优势和领导地位,同时有自己的武装——各城市的商团,因此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推动了各省纷纷宣告“独立”,并维护了过渡期的治安。但他们没有成为革命派,对革命派后来一些错误的举措是坚决抵制的。准确地说,他们一直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稳健力量。
真正导致清朝改革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皇族不肯放弃特权。而皇族不肯放弃特权,妄想保住专制权力,结果导致了皇位的丧失。
匿名回答于2019-07-21 19:07:15
清政府为什么不立宪?其实很大的原因是和清政府自身的政治体制有关,清政府是封建主义是一点没有任何疑问,这个政府所维持的利益不是广大民众的利益,而是少数贵族的利益,而最终的利益得益者是皇帝自己。
所以对于封建者来讲,其实立宪是一个很难抉择的事情,最主要的问题便是原先守护自己利益的那批人也就是那批贵族,现如今你要把他们权力从他们手里面剥夺下来,然后给人民老百姓,可人民老百姓不会念你的恩情,而是选择将自己的票投给那些可以维护他们利益的人,这样的话皇帝成为了光杆司令,所谓的立宪很有可能会给自己招来很多荒唐的事情,很多灾祸。
但这都不重要,毕竟离线到最后的话,你如果是国家的国王,虽然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地位,可是仍然还是能够遭到礼遇的这一点在君主立宪的多个国家里面已经有所体现,可对于八旗子弟推选出来的爱新觉罗家族的皇帝来讲,他维护的利益可不止他自己或者是自己身边的家人那么简单,它需要维护的是所有八旗子的利益。
无论满足究竟发展到什么地步,它的人口总数仍然还是不能超过汉族,将比较有汉族来讲满足的人口偏少,但是这个满清政府本身就是以满足再加上一个蒙古族作为自己的执政主体,所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这需要什么样的方法?那当然是确立自己的核心利益团体。
换句话来讲,爱新觉罗家族想要维护住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得依靠八旗子弟,除了八旗子弟以外没有人会帮你,第一,你是满族人,相比较于主体的汉族人来讲属于异类,第二你进入中原所犯的那些杀念以及你跟中原文化之间的格格不入,这也是大家不愿意推选你作为国家象征的重要原因。
留着大辫子裹着小脚也确实难看,所以爱新觉罗家族也就是满清的皇帝,他在立宪这个问题上永远都是持否定态度的,离线就代表着他要将自己手中的权利给放出去,这还不算完自己的八旗子弟,也就是所有的满足的子孙,全部都会成为平民,融合到汉族的巨大的人口基数里面,这样的话原先自己占据的政治资本一下子荡然无存。留下的就是那些汉族的人民或者是汉族的官员,来决定你一个满足皇帝的生与死,去和留,这就有问题了。
我们想想在民国时期溥仪原本居住在紫禁城,当时大家都同意紫禁城是你爱新觉罗家族的,你自己去搭理我们也不愿意去管你,你仍然还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你爱新觉罗家族仍然在紫禁城里面还是特权阶层,(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可是冯玉祥直接把溥仪给赶出了紫禁城当。持有人敢说一句公道话吗?有人敢去重提当初的约定吗?没有人,这也就是把自己的生死交在别人的手上。
所以说对于满族的皇帝来讲,他们不会同意君主立宪,最后他们设立了皇家内阁,其实也正是这种无奈的体现,想要维护自己的政治生命就必须得让八旗子弟占据政府的主流,否则你就把我给踹下去,然后孙中山就说好,我就把你给踹下去!然后袁世凯这个二五仔跑出来说,没问题,我帮你一把!
匿名回答于2019-07-23 03: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