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的是,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就属于诡辩了。
从一种意义上说,庄子有道理。因为在庄子说完最后一句话以后,惠子无言以对,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赢得了这场辩论的胜利。
2.
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庄子说的没道理。因为惠子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安”指的是“怎么",意为“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而庄子说的“子曰‘汝安知鱼乐’者”,这里的“安”指“哪里”,意为“你说‘我是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这里的“安”是指“怎么”,两者意义不同,庄子偷换了概念,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庄子说的没道理。
3.
总之,看待一个事件要从双方的角度同时去分析,不能凭单方面的思考就去判断哪方没道理。
匿名回答于2021-10-01 01:39:19
——濠梁之辩的寓意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到庄子的所谓“真”。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如果“认知活动”方面来看,两人的论说从未碰头;如果从观赏一件事物的美、悦、情这方面来看,则两人所说的也不相干。
而只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一个有所断言,一个有所怀疑,他们在认知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
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匿名回答于2021-10-01 01: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