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中庸》的?

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匿名回答于2019-07-13 19:49:28


中庸的重要性:

中庸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应用 当今的中国社会,法制已经发展到了极高的境界。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带动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问题逐渐浮现出来。例如那场“大义灭亲”和“亲亲相隐”的辩论,这反映了人们在道德仁义与法律中面临着两难的境地。而法律是无情的,服务于社会及人民,同时也规范了社会的发展,亦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中庸提倡“道生自律,中正和谐”,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来解决法治的缺陷。但是道德教育真的有用吗?笔者认为:对于过失型的犯罪,道德或许可以让人重返社会,但是对于恐怖主义以及邪教来说,内仁外礼的道德已经完全不适用了,等待他们的,是法律无情的制裁。以中国的经济市场为例,许多不法商家用欺诈的手段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获得了高额的利益,短时间内是如此,可长久来看,道德缺失的不法商家会失去诚信,无法在市场立足。政府重视法制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对待不法商家,采取的是打了又抓,抓了再打的策略,没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中庸提倡“中正”,我们无法摧毁利益链对不法商家的诱惑,但却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信誉监察系统,对违法的商家课以重税,并且利用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让商家的信誉尽失,无法在社会立足。这样使得法律与道德平行,用利益来制约利益,完全体现了中庸思想“无过不及”的特点。

匿名回答于2019-07-13 19:57:21


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匿名回答于2019-07-14 09:35:19


中庸二字世人多数认为保持中立,不过头的度,如果延伸扩展中庸二字就有很长的味觉……

通常这个人中庸,保持中立没有作为,即为平庸。中庸之道明显谁也不得罪,中庸是儒家理念,但上述对中庸有误解……

中庸不是没原则,两边派。中庸用孔子的话是去两端,取中而用之,总之不偏左也不偏右,不偏下不唯上,守中为上。

中庸用于哲学横十,横竖都是理,用于心计处事同然,看人说话,投其所好。用于教育子女不能太过一松一紧,晓之以理。用于政治是安定团结的标榜。用于官司诉讼是贪官两头都吃。用于尊老爱幼中庸对上孝敬对下教育。用于家庭弟兄姊妹中庸能团结。用于婚姻中庸是恩爱如初永不占上峰不处低处,等等都是要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融恰,吃饱要放碗,过多消化运化不成功,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上用好中庸,讲究律法人人平等是中庸的最高思想……

匿名回答于2019-07-14 01:23:53


中庸被拿出来作为四书之一,是被历史所认可的伟大思想,其重点就在于中庸两个字,中者,一半也,庸者,不贵不贱也。

我认为中庸的思想的可以分三层境界来理解。

第一层是为人处事的准则,对人不偏不倚,做事不显极端,要灵活变通,把握好与坏的度,与社会和谐相处。

第二层是人生的态度,要不骄不躁,不嫉妒他人的成功,不嘲笑他人的失败,坚持自己,用淡然的态度面对人生。

第三层则是一种境界,就是孔子说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看透万事万物,可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规矩,至中庸。

匿名回答于2019-07-14 02:49:34


解读《中庸》的书籍多的数不胜数,什么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不走极端,皆偏离了孔子的“中庸”的意思。正相反,中庸走的就是极端,善与恶,两个极端,不是不偏善也不偏恶,而是偏向一端,善。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显而易见,善与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不是折中调和,而是,隐恶而扬善,择中:善。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拳服膺而弗失之也。”

显而易见,得一善,择中的是:善。

不过,择中善,谈何容易?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白刃可蹈也,俗话就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夠极端的了,即使如此,中庸也是不可能的。除非舜那样的圣人。颜回只不过小打小闹,难得得到一善。

《中庸》开头就故弄玄虚,云山雾罩。什么“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未发还憋在肚子里,中个什么?

《中庸》就是后儒编造的一本伪书。秦始皇时才有“车同轨,行同伦”,西汉时董仲舒才提出“独尊儒术”,可《中庸》却写着,“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匿名回答于2019-07-14 03:32:15


中庸即中和之为用。

中庸不是不偏不倚,而是不专不独,所谓“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在群体之内,讲义气的永远斗不过搞算计的,但在群体之间,由搞算计的人组成的群体,就是一个笑话。

演化不是通过个体选择而是通过群体选择来保存道义。故儒家主张“一统”,反对“统一”;主张封建主义和多国体系,反对郡县天下;主张“兴灭国,继绝世”,反对既专又独的世界政府。

周太史伯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孟子曰: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归纳起来,就是《中庸》所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匿名回答于2019-07-17 20:01:02


《中庸》一书,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内容着重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第二十章承上启下,从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处理政务的方法一事着手,通过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与加强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天下通行的五项伦理关系、三种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在此章的最后引出全书后半部分的核心“诚”,并强调要做到“诚”的五个具体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内容,便是围绕“诚”来展开的。

《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是总纲,但这个总纲却是子思表述出来的,并不是孔子原话。此下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和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都是每个部分的纲领,但恰恰也都是子思说的,而引用的绝大部分孔子的原话,反而是用来解释、例证这些纲领的。也就是说,如果援用“经—传”的结构来理解,《中庸》里具有“经”的地位的话,都是子思说的;而孔子的话反而只有“传”的地位。[7]

匿名回答于2019-07-14 01:31:47


中庸之道是一种坚持正道,注重变通,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的处事方法。从实际出发,各方面统筹兼顾,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良好协调,平衡中寻求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方法论。中庸之德:中庸是一种以礼的约束为前提,不走极端,以和为追求目标的道德境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谓中庸。

匿名回答于2019-07-13 13:29:58


中庸之道是一种坚持正道,注重变通,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的处事方法。从实际出发,各方面统筹兼顾,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良好协调,平衡中寻求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方法论。

中庸之德:中庸是一种以礼的约束为前提,不走极端,以和为追求目标的道德境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谓中庸。


匿名回答于2019-07-13 20:40:32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