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唯楚有才于斯而盛"是什么意思?

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匿名回答于2019-03-16 18:47:39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湖南长沙岳麓山下有一座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其大门的对联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该联意境深远,气势豪迈。晚清以来,湖南人一直以此为荣,成了湖南标准的广告语。

说到这幅对联,首先要提到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冠,这里是湖湘文化的源泉,也是中国文化史上孕育思想、创新学术的基地,更是悠久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缩影、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罕见的延续千年办学的最古老学府之一。据志书记载,岳麓书院创办于公元976年,距今已有一千零二十多年。它曾先后五次获得皇帝赐额或御赐箴文,无数次得到朝廷所赐经书,现存的“岳麓书院”四字就是宋真宗皇帝御赐的。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幅门联是清嘉庆年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时撰成,书就悬于大门。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现联是1984年据历史照片复制的。“惟楚有材”一句,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湖南在楚地之南,人杰地灵,岳麓书院以“惟楚有材”为上联,可谓实至名归。“于斯为盛”取自《论语·泰伯》。原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是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的局面,在此取古语而联之,不可谓不高明。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乍看此联,人们都会有种不适,那就是楚人(古之湘地属楚)太过狂傲,此联一出,给人的感觉,仿佛湘楚人才济济、他处再无俊杰。其实,这是人们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误读,这里的“惟”,只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语气助词,也可以用“唯”或者“维”,并不是“唯独、唯有”的意思。用今天的话说,“惟楚有材”就是“楚有材”,在“楚有材”前面加个“惟”字,只是为了方便好读而已。这幅对联的本意是:楚国人才辈出,在这里更是多!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这里——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该联巧妙地借用《左传》和《论语》里的两个典故,表明书院人才荟萃,且来自五湖四海,可谓“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古人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我们晚学后辈,对此不能不细细思量反复揣摩啊!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于这幅对联的理解也将注入新的内涵。比如:2020年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岳麓书院考察调研,面对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习总书记说:“见到你们很高兴,让我想起岳麓书院的两句话:‘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真是人才济济啊!”他赞道:“于斯为盛”首先指的是湖湘大地代有人才出,涌现出许多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才。再有呢,“于斯为盛”的这个“斯”是指的这个时代。

匿名回答于2020-06-23 02:41:36


这句话意思是: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这里人才更是鼎盛。

“唯楚有才”,出处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意思是即便你楚国有很多的人才,但是事实上都在晋国发挥了作用。

既然说是“楚材”,则当然源自楚国,与楚国人才关系理应很密切。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意思是尧舜以后到周武王那个时期(人才)才称得上兴盛。

近代湖南三湘大地的确是人才辈出,对于中国的革命和中华文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

匿名回答于2021-06-07 14:40:44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