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时期,道教被定为国教,唐代皇室以老子后人自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而且还表现在唐代统治者一以贯之地将主要由道教思想构成的黄老思想上升为统治政策的一部分,对唐代的地方统治产生了特别重要的影响。贞观九年(635年),太宗总结治国经验时说:“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太宗对黄老清净无为的治国之道的体悟与认同。儒家思想到了宋代,理学的兴起、宗教势力退潮,才得到空前的复兴。陆游在《吕居仁集序》中也认为:“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
匿名回答于2023-09-18 09:04:47
隋唐虽然重科举,但是前朝的文化底蕴,儒学氛围不甚,到隋唐的时候君主因为建国等,没有需要发展儒学的必要。但是却重视了科举。
这是对国家性质的看法不一样
匿名回答于2023-09-04 21:02:06
当时的唐朝开放大气,佛教的中国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同时儒家的某些东西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了
匿名回答于2023-09-04 2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