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用打仗夺得天下的,所以在开国之初,应重视武将,而轻视文臣,在当时的人的眼里,完全只是动动嘴皮子,没有什么实用的技能。
不过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江山确实是武将们出生入死打下来的,当时全国的目标非常一致,就是打退敌军,建立政权,文臣发挥的作用确实没有武将大。
匿名回答于2023-09-25 00:29:41
为四文选日审官东院日流内铨武选日审官西院日三
班院元丰定制而后铨注之法悉归选部,以审官东院为尚书左选流内铨为侍郎左选审官西院为尚书右选三班院为侍郎右选"这段文字介绍了宋时文武官员的入仕之途和负责大部分文武官员铨注的机构演变事实上宋朝文武官员入仕之途颇为驳杂而非上述的"贡举"至"从军"五等所能概括对文官来说自然是科举入仕最为荣耀据《永乐大典》卷14624《吏部条法》载武臣有"武举出
身""军班出身""武艺出身"等等宋朝虽设武举而武举并
非是武将的主要来源洪适甚至说:"武举人以文墨进杂于卒伍,非便也"有的武举人"既第
匿名回答于2023-09-14 01:20:49
所以统领军队的全部都是文臣,并逐渐将其确立为明朝的军事制度。正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之下,明朝文臣武将的地位也有所变化。从文臣和武将的日常交际就能看出,明朝初期武将的地位相对较高,中期起,文臣的地位开始逐渐提高,这些在聚会的座次、乘车等场合表现得特别明显。从律令看,明朝初期对武官犯罪略显优待,这一优待从明中期逐渐被取消。其实文官和武官自从统一集权国家后就出现了,而且文武关系也始终是政治格局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明代时期文臣武将的地位是怎样的变化的呢?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又是什么?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文武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
明代文臣武将地位格局演变
1、明代文臣武将地位格局的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文以治国,武以定国,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处理好文与武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如何才能保持文和武这两方面的相对均衡,但是对每一个朝代来讲,这都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就文武关系而言,明代采用的是卫所制度。明代的卫所制度与元朝的宿卫和镇戍明显不同,它的源头是唐代的府兵制。在唐代前期,文臣武将都有很明显的区别,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有头衔,然而到了安史之乱时期,文臣和武官逐渐形成两个敌对的阵营,虽然是敌对的阵营,但是两方的关系还没有恶化。
后来文臣武将的和平被破坏,武将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官的地位也没有被降低,即便是武人控制天下,也得需要文臣来协助管理,所以此时文官群体也积极寻求自身的发展,为了恢复以前的政治影响力,文官开始学习军事知识,以求恢复昔日的政治影响力。
这一军事制度形成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是洪武至宣德年间的草创时期,第二正统至正德年间的形成时期,第三是嘉靖至崇祯年间的相对衰落时期。在明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臣武将的地位不管如何变化,那都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皇帝的统治地位。
02
文臣武将的地位比较
1、明代文臣和武将的官制
在明朝,随着军事制度的不断变化,文武关系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演变趋势,这样的变化自然会对文臣和武将的地位产生影响。朝位主要是根据文武百官的散官官品确定的,诸王之下,文臣和武将分东西两行,分别依官品排成队列。其班位班序先论散官,中后期只是在这一大原则下做了一些微调,但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之一是呈金字塔形式、低品级官员的人数远远多于高品级者,而且明朝的情况是没有七品到九品,所以这种制度安排就使得武官总人数远远少于文官总人数。
早在明朝初期是重武轻文的。朝廷需通过重用武将来巩固新王朝,此时武将的地位高于文臣。但是到了明朝中期,随着文臣统兵的确立,军队中出现了一些由文臣担任的官职,这些文臣在军队中的政治和军事权力越来越大,以武将充任总兵的武官群体的地位开始下降,逐渐位于文臣之下,并受到其制约。在正统、景泰年间,朝廷向地方军事重镇派遣的参赞文臣数量开始呈上升趋势,并且命令他们长期镇守,逐渐形成常态。镇守文臣与武将一同拥有一省的统兵权和军队的管理权。可见文臣和武将的地位不分高低。
由于明中期统治者对于文臣的过分重视,随着文臣统军制度的不断发展,武将的发展越来越艰难,逐渐失去了率领军队作战的能力,以致于明朝晚期的军队战斗能力不断衰弱。此时,明朝内忧外患严重,朝廷亟需重视武臣,恢复其对于军队的指挥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武将的权力得以扩大,地位也相比较明中期有所提高。即使明朝末年武将的地位有所提高,但由于明朝长期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以及文臣统军的军事制度的根深蒂固,武将的地位再也恢复不到明初的状况。
2、礼仪服饰
从文臣和武将的日常交际可以发现其地位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与文武关系的演变趋势息息相关。当文武官聚会时,规定了文臣武将的坐次顺序,其安排是以文臣为主。在古代左为尊,右为次,凡是统领一方的长官都坐在左,然而总兵却被要求坐在右边,足以可见武将的地位低于文臣。
而武百官乘车也有明确规定,武臣不许用帷轿等。对于文臣的规定是按照品级可乘轿,然而对于武将是必须有皇帝的明确允许才可以乘轿。
便服要求则是七品以上的都可穿便服,然而武将只有都督以上才可以穿便服,其以下者都要穿官服,由此可见文臣的地位高于武将。
还有就是从对于百官的印信的规定之中也能清晰的看到文臣和武将政治地位的高低。渊阁对于文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它是银印,足以可见文臣地位的重要性。武将的将军印只有在出征打仗的时候才能佩戴,其余时间都要归还朝廷,这说明武将的权力已经被收归中央,失去了自主权,而且漕运总兵是文臣统军的产物,印同将军更是说明了文臣的地位高于武将。
3、律令
明初制定的《大明律》中,对武官犯罪略显优待,刑部处理有关于武将等武官的违法犯罪事件中,即使是犯了再大的错误,政府的各个司法部门都没有权力对此进行处置。武官犯罪,法律上格外优待甚至赋予其特权,这恰好证明了在明朝初期武官地位是如此之高。到了明代中期,随着朝廷重文轻武的态度,有关于武将犯罪受到有带的法条已经作了修改,文臣开始统领军队,武将的许多特权逐渐丧失,而且其政治地位在不断的下降。
03
文臣学武、武人好文与文臣武将地位之间的关系
文臣学武主要是集中于明朝中后期,由于朝廷长期重文轻武,再加上文臣统军制度的确立,武将的地位日益下降,国家的军事实力也每况愈下,这就迫使渴望建功立业的文臣研读兵书,学习军事知识,抵御外来入侵,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然而文臣学习军事知识,终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军队的作战水平。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想要发展军事实力还是得重视武将。与此同时,武将因不被统治者重用,逐渐附庸风雅,寄希望于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赋诗论文来提高其地位。然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会适得其反,武将长期好文,导致其军事素养越来越比不上从前,缺乏实战经验。
文臣学武,是文臣在基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之高的主动选择,那么武将好文无疑是一种被动的迫不得已的碍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所做出的无奈之举。一是为了扭转武将缺文的整体形象。二是学习文学,附庸风雅可以提高武将的声誉,与文人攀附关系。不管是文臣学武还是武将好文,都反映的是文武关系的一个侧面,任何一方势力的此消彼长都不利于政治格局的良好态势。明朝后期,出现了以俞大猷,戚继光等为代表的文武合一的人才,然而这样的人才也只有少数,并不能改变当时文臣和武将的群体性社会地位。
04
小结:
了解了对明代文臣武将地位比较之后,对于明代的文武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文武关系的演变是对政治格局的一种反映,它与明朝的文臣统军制度的变化息息相关。这一制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确立了文臣对于军队的统兵权。然而任何的制度都是有利有弊,这一制度确保了文臣的地位,使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都凌驾于武将地位之上。长此以往,武将得不到充分的政治资源,自身的发展也受到限制,这样将不会利于明朝军事的发展。
过分推崇军事和极权统治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的很多悲剧,武将的政治参与的确应该被引导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和程度之内,这种引导如要获得成功,除了文臣群体的政治优势和武将自身的军事素养之外,还需要一种良好的军事制度作为保障。现实往往是历史的延续。任何一个国家都应当重视政治文化和军事实力的均衡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加强盛。
匿名回答于2023-09-14 01:20:30
匿名回答于2023-09-14 01:20:31
石像中的文、武臣服饰相同,其区别仅在文臣执笏板、武臣拄长剑。文武臣头戴三梁或五梁冠,身穿长袍,腰系方块玉带。其他无任何区别。
匿名回答于2023-09-14 01:20:31
匿名回答于2023-09-14 01:20:32
武臣就是打仗的官,抵抗外来侵犯,不受伤害。强国重要指标。
匿名回答于2023-09-14 01: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