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指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01
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首先要弄清楚“德”字的含义。“德”,起初没有“彳”旁,是由殷墟甲骨文中的“惪”(音同德)演化而来的。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道:“内得于己,身心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
也就是说,“德”就是心存善念、无愧天地,恩泽利他、成风化俗。
而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中的“德”,主要的是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
02
但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却惊世骇俗的提出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观点,这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在老子看来,上德之人不囿于世俗道德说教的约束,而是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因而看起来是没有道德的,但这却是真正有道德的;下德之人拘泥于世俗道德说教的束缚,处处以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苛己责人,看似没有丧失道德,其实却是最没有道德的。
可见,“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里的几个“德”字的含义也是不尽相同的。其中,“上德”、“有德”、“下德”、“无德”,这几处的“德”是指道家哲学主张里践行自然无为天道的有道之人的修养品行;而“不德”、“不失德”,这几处的“德”,指的是世俗的道德说教。
03
这里,老子所表达的意思,与《道德经》的主旨密不可分,老子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遵循自然无为之天道,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因此,在老子看来,真正有道德的人是顺乎自然无为天道的人,而遵循世俗道德规范约束的人恰恰是没有道德的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表达的含义,与《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所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即都主张顺乎自然无为之天道。
匿名回答于2019-09-24 19: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