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被鲁哀公封为“尼父”。
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被汉平帝封为“褒成宣尼公”。
东汉永元四年(92年),被汉和帝封为“褒尊侯”。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被孝文帝封为“文圣尼父”。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被北周静帝封为“邹国公”。
隋朝开皇元年(581年),被隋文帝封为“先师尼父”。
唐朝武德七年(624年),被唐高祖封为“先师”。
唐朝贞观二年(628年),被唐太宗封为“先圣”。
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被唐太宗封为“宣父”。
唐朝乾封元年(666年),被唐高宗封为“太师”。
武周天绶元年(690年),被武则天封为“隆道公”。
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唐玄宗封为“文宣王”。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被宋真宗封为“玄圣文宣王”。
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被宋真宗封为“至圣文宣王”。
西夏人庆三年(1146年),被西夏仁宗封为“文宣帝”。
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被元成宗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被明世宗封为“至圣先师”。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被清世祖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被清世祖封为“至圣先师”。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被国民政府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匿名回答于2023-10-27 13:09:28
太师、隆道公、文宣王、衍圣公、文宣帝、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素王、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谥号: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
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
武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文宣王为“衍圣公”.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
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加衔“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至圣先师”.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世祖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尊“大成至圣先师”.
匿名回答于2023-09-28 00:22:25
我认为后人对孔子最有意思的称谓就是孔老二。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作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尊称为“圣人。”
但历史进入新纪元,一种新思想成为了彻底颠覆传统理念、被视为最崇高的信仰,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许多人在悲叹,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已经静不下心来,写不出《道德经》、《易经》、《论语》那样高度的著作。
不是这样,著作已经早就诞生,只是物欲横流充斥着社会,人们不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去潜修身行。这就是《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
到目前为止,不忘初心去为人民服务,这是人类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老子的《道德经》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崇尚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张维护固有的社会秩序;
所有这些都很伟大,都有其社会主导意义。但相比“为人民服务”,是不是差的很远。
许多人很崇拜《道德经》、《论语》,但能做到清心寡欲,仁义道德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尚且做不到,何来的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哪?
如果修行的话,”为人民服务“是不是更高的层次,更高的境界哪?
社会并不缺乏更好的思想,更好的信仰,缺少的是去感悟、去遵照修行。
今天崇尚人生价值,这没有错。但人生的价值体现就只有金钱一个标杆吗?“
现在谈论为人民服务,似乎是很奢侈的事。但这离我们很远吗?
几百几千年后,那时的人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段历史,会不会也像今天去看《道德经》、《论语》一样哪?
几亿人同时在崇尚一个信仰,都在遵照修行,与一个人在主张,一小众人在修行,能相提并论吗?
满口仁义道德,实际男盗女娼,与说一套做一套有何区别?
歪嘴和尚念歪了经,与写经的人、与经本身有关吗?
两千多年来,人类依然做不到清心寡欲,做不到仁德爱人,是老子、孔子的错误吗?
矫枉必须过正。理论上是错误的,但施行中是最有效的。急抽风是不能请慢郎中的。
或许彻底打倒孔老二有点过,打倒孔家店过激了些,但为人民服务没有错吧 。
许多人还生活在被人民服务的记忆中,念念不忘那个美好的时光。
上了公交,就理直气壮地叫别人让座,好像是天经地义。
可曾想到,享受被人民服务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为人民服务呢?
谁又敢说,劳动、奉献最终不能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哪?
孔子很伟大,但不是神。
再伟大的人,也会走下神坛。
对待历史,必须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才是唯一正确的实事求是的历史观,否定一切,全盘接受,都是错误的。
孔子变成了孔老二,没有实事求是,没有一分为二。
孔子的思想、教育理念有许多需要继承、发展的精髓;但也有许不合时宜的糟粕,比如厚古薄今。
孔子为啥厚古薄今,是他看到世风日下,期望回到那个或许并不存在的、幻想中的理想状态中去。
就像今天,在抱怨社会不公平,人心不古一样。
社会永远在向前走,不管人类是不是愿意,地球都会带着她一起前行。
孔子从圣人变成了孔老二,这个落差有点大。
他既不是圣人也不是老二。
他就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就是实现了其人生价值的一个人。
所谓的圣人,那是统治者愚民的需要;把孔子看作是孔老二也是一种需要。
“中庸之道”那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真实的状态往往不是左就是右。
提倡实事求是,但多大程度上能做到呢?
且行且努力,且行且珍惜。
匿名回答于2023-09-28 01:33:05
匿名回答于2023-09-28 00: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