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19-06-26 07:23:50
1,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
2,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
3,构建了完整的“道德”思想体系;
4,在政治,经济,教育,史学,美学,旅游等方面,都有思想和学说。
堪称“德智体美”全面涉列到了,也对后世社会发展的核心,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匿名回答于2019-06-26 08:15:37
”孔孟之道”!既不能指导发展生产,又不能推动社会文明.……成套的“假大空”,成批量的弥天谎言,”之乎者也”地玩弄中华社会两千年……
对社会有益的所有行当都不需要它,可偏偏它要占据中华封建文化的主流和中心!事实上,相较于世界其他文明,中国的儒家文人纯属社会多余的群体,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个群体怪胎!什么都不干,什么也干不了。成天吹!吹天子、吹圣人,吹盛世,吹伦理,吹纲常、吹等级、吹忍让、吹愚昧……但他们却过着比其他任何社会阶层群体更奢侈、更体面的生活。甚至比君王更好,因为他们不在乎忽悠下去政权会垮,他们比起君主、地主,可以更悠闲、洒脱地享受忽悠来的财富。
最看不起那孔孟之道的追随者!吃农民种的粮食,用工人的产品,住工人建的房子……却从来不会为人民说一句话,而干的事却正好相反!
儒学荒废了无数中华学子的才华,但却又是中国历史上人数最多的读书人群体。那么多聪敏的大脑,都去学习儒家的“伪学”,醉心功名。导致中华社会最终走向:百家不鸣!百业凋零!宛如一具巨大的”僵尸”!
搞生产他们不行、搞科学他们不行、保卫国家打仗他们不行,搞垮一个个政权他们行(比如东林党搞垮明朝),残害忠良卖国求荣他们行(比如残害岳飞、袁崇焕)。梁山好汉不正是被儒家的功名利禄思想搞垮的?太平天国运动不正是被儒家的人分等级搞垮的?……忽悠君王和老百姓、一张白嘴吃社会,他们最行。
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果: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地理发现、数学、中医学、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伟大的水利、国防等工程……没有一样是在孔孟思想下取得的。完全推崇儒家治国的明清时期,中华在推进文明方面,毫无建树!全是吃秦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法制时代的老本。但鼓吹自己最多的,又是儒家文人!
中华之文化悲哀,正是让“孔孟之道”横行了两千多年!
匿名回答于2019-06-26 09:39:11
刘彻、朱棣、慈禧、李鸿章、希特勒、裕仁、墨索里尼、蒋介石、汪精卫等独夫民贼到现在也有人尊敬。
孔子搞的儒学,在被董仲舒阉割之后,就如岳不群练了辟邪剑法,开始一统五岳。被杀妻诛子灭孙的禽兽刘彻“独尊儒术”所利用,开始成为官方奴才的必修课程。在扒灰公朱熹彻底将孔子去势之后,儒教成为国教,儒学成为官方唯一指定课程。故而孔子受到官迷们的尊敬。只是学这些玩意,培养得都是奴才;这些奴才还未必忠诚,每逢改朝换代必出大量的叛徒!
孔子搞的儒学,从迎来送往的礼、吹拉弹唱的乐、到往坟地送时用的御、记录来宾和礼金的书和数,都是搞殡葬的丧葬之术。孔子学易,也是为了占卜坟地风水。用这些玩意修身,身必败;用这些玩意齐家,家必破;用这些玩意治国,国恒亡;用这些玩意平天下,天上有牛在飞。但人总有一死,死了就要丧,所以儒乃人需,故而孔子受到发死人财的蠕蛆们的尊敬。
匿名回答于2019-06-26 19:40:47
答:孔子只所以受到后人的尊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接受教育的广泛性。即“有教无类”。在他的门下,学生不分富贵贫贱,一视同仁,享受同等教育。并且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学生不仅接受老师的教育,还要拜周围广大民众为师,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广求知识,去丰富自己。二,因材施教的灵活性。孔子教育学生,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特点因人施教,以达到教育的效果,其中有几位学生问孝,孔子就是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分别作了答复的。三,教育思想的可贵性。孔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仁”“礼”二字,仁者爱人,言行有礼,他希望学生如果将来能治理国家的话,就必须实行“仁政”,克己复礼,以德治国,布施恩德于天下。深得民心,君为北斗,众星拱之。如果学生将来是臣民的话,要安分守己,不要犯上作乱,要懂得礼义廉耻,严格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去做一个良民。
综上所述,所以孔子深受后人的爱戴。
匿名回答于2019-06-27 01:06:00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方面,主张德治和礼治,用道德和礼数来治国是最高尚的治国方法。把德和礼施于民众,严格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区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打破贵族和庶民之间的界限。
孔子的经济思想,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利义观和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要求人们的物质利益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是否符合利义观点。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孔子的礼说,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期,任何一个政府都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的思想家提出了不同内容的憧憬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历史进步思想家和改革家也有一定的影响。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提出有教无类,全民教育的方针,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的史学思想。孔子主张“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类”,反映了孔子的治史态度。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美和善的统一,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统一。孔子提出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治性情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礼、诗、乐修身养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的治史观,不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的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不断发展,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前进发展的。尽管当时这种思想朦胧,但却是我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开端。
孔子的旅游思想。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旅,倡导“山水比德观”,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听乐视礼,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旅游的先河。孔子还注重体悟山水的自然之游。
对于山水自然景观,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智者的聪明锐利和流动的水具有形和水的共通性,仁者宽厚的品格与庄重沉稳的大山相通。这就是“山水比德”的审美观体验观(上善若水)。
孔子主张旅游要健康有度,反对佚游。他认为佚游行为超出个人身心承受能力与社会礼制的许可,佚游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局限的、而且会给自己带来损害。
1982年8月27日,为纪念孔子诞辰2533周年,美国各界人士在旧金山举行祭孔大典,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给予了高度评价,致涵说:“孔子的高贵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的学说世代相传,为全世界人民提示了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
后世读书人比喻孔子为照亮世间的太阳,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匿名回答于2019-06-27 01: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