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崇祯皇帝是不是个昏君?该怎么评价他?

回顾历史,只要实事求是去看待,(不实粉饰和欲加之罪不算),是君必昏概无例外。

匿名回答于2019-06-07 06:51:19


崇祯帝应该不是一个昏君,他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勤于政事,忧国安民的一个称职皇帝。虽然也志大才疏,刚恢自用,偏听偏信,人事混乱,政策摇摆不定,文臣武将人心惶惶,他也高处不胜寒,凄惶不安。怎奈前朝留下的历史欠帐太多,加上外忧内患,天灾人祸,大势所趋、大厦将倾,终也无力回天,也是改朝换代的历史必然性。尤其可书的煤山自缢,一代帝王保留了最后的尊严!

匿名回答于2019-06-07 10:31:21


首先说明一点。崇祯不是昏君。明朝灭亡不能让他背锅。有其历史原因。从明朝万历开始,明朝已经走下坡路了。万历30多年不上朝,朝廷大权旁落。崇祯后期又遇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崇祯帝虽有心励精图治,匡扶朝廷,无奈积重难返,需要时间啊。内有李自成起义,北有努尔哈赤叛乱。明朝实亡于万历。

匿名回答于2019-06-07 19:01:10


崇祯的所作所为很难定义他是明君还是昏君!

明朝末年局势已经急转直下,就是把朱元璋放在那个位置上也很难力挽狂澜!

首先皇帝已经失去了对文武百官的压制,文官势力太大了,已经到了能决定皇帝废立的地步,从万历皇帝连立太子都不能当家做主的时候,可见文官势力已经压倒了君权!

其次,被儒家忽悠瘸了的崇祯一上台就把东厂废除,压制锦衣卫,这彻底松开了对文官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的绳索,还失去了自己的耳目!

朱元璋对江南一带征收重税,为的就是压制这里的商贾集团,还能用这里的财赋支援北方军饷,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结果这一项几百年十几代皇帝的政策也被崇祯废除,没有了江南税赋的支持,辽东战事频繁,崇祯又拍脑瓜做了决定,向北方各地增加辽饷等苛捐杂税,让百姓没有活路走,最后一个下岗职工不干了,带头上访,结果大明朝轰然倒塌!

崇祯性子急于求成,圆嘟嘟夸口五年平辽,这样的大话他居然也敢相信,白扔了几百万两银子进去!

圆嘟嘟擅杀一品大将毛文龙,让后金彻底失去了后顾之忧,还引起了高级将领对朝廷的离心离德,但是为了五年平辽的美梦,崇祯也是捏着鼻子认了!

圆嘟嘟建议辽人守辽土,明知道这样做容易造成军阀割据,崇祯也认了!

一切为了五年平辽!

结果当皇太极打到了北京城下,崇祯才意识到晚了!

崇祯一朝换了将近20个首辅,创下了世界纪录,识人不明,又不肯承担责任,总是推诿于下,频频更换首辅的后果就是党争频繁,无人理事,在后金和农民军的双重打击下大明朝完蛋了!

有人拿崇祯生活简朴,勤政来说他是好皇帝,这是不对的。

在其位谋其政!

崇祯如果是一个官员,那么就是清官,能吏!

但是他是皇帝啊,是整个国家,上亿人口的当家人,在大明朝沉疴难治的时候不是小心翼翼的治疗,反而瞎折腾,结果越是折腾局势越是难以挽回,不管别人怎么做,最后大明朝灭亡,崇祯的亡国之君是跑步了的!

匿名回答于2019-06-07 19:23:49


崇桢皇帝朱由检如生在汉唐宋及明中早期应该可比肩汉武太宗的杰出有治的,偏偏他生在己被父兄败落及连年天灾,内有大乱,外有满清强敌屡屡人略的动乱之年,加之由于积弱积贫引发的课税多让百姓对朝廷的反判风烟四起,换任何皇帝都早己失国的情况下他还硬撑了十多年!本人从各种官史,稗史,野史了解到的是:崇桢皇帝是历朝历代不多见的很有治世,能独立,文功武卫兼备的皇帝!明朝的未期己处于换谁也救不了的!故祟桢帝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虽败尤荣!

匿名回答于2019-06-12 00:11:50


现实是最好评价,再不用多说。

匿名回答于2019-06-11 23:51:01


客观地说,宗祯不是昏君,应该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然而,明朝后期宦官当道,东厂肆虐,腐败盛行,民不聊生,整个社会已经是疾入腠理,病入膏肓,国家政体已经腐烂,不可救药了。此时此刻,崇祯接下了这个烂摊子,自然是无力回天了。

匿名回答于2019-06-11 15:49:53


崇祯皇帝不是昏君,人是好人,只是继位时形势不好,接的乱摊子,崇祯本身能力有限,执政期间没打出几张好牌。崇祯死于社稷,很有气节,遗留信件告诉对方,可分裂自己尸体,不要伤害百姓。临死念念不忘百姓,很可贵。崇祯帝把失败责任也推到大臣身上,这就不够妥当,孙传庭,孙承宗,卢象升等不少忠臣为大明尽忠而死,这些人有能力,是崇祯帝没有好好发挥这些人的水平。北京城被农民军攻破后,有许多忠于大明人自杀,可见能人,忠臣是有的,只是崇祯帝没有伯乐识人那样水平。

崇祯坚持东北,西北两线做战,这是错误做法。崇祯有机会同皇太极或李自成谈判,避免两线,由于崇祯帝头脑僵硬,爱面子,不知变通而错过,这点应向宋朝学习。崇祯帝是勤政努力,清心寡欲,但办事忧犹寡断,不敢承担责任,这是明末政局恶化原因之一。崇祯帝废寝 忘食工作,但效果不明显,像清朝道光和咸丰皇帝,穿打补丁衣裤,但制止不了官场贪污腐败,国库钱依旧多不起来。崇祯帝要提高朝廷工作效益,就要发挥大臣朝廷人员工作积极性,但崇祯帝天性多疑,急于求成,频繁更换大臣,滥杀大臣,把责任推到大臣身上,自己不敢承担,导致大臣们不敢做事。崇祯在位十七年,更换十九任内阁首辅。崇祯帝有和满清议和意思,但还不敢明说,导致办事人陈新甲手下人员不小心把议和事情泄密,使陈新甲被杀。崇祯应学习康熙帝,大臣们要追究主张撤三藩的建议人,康熙帝说撤藩是我决定的,和别人无关。崇祯帝一些事情责任推给大臣,甚至导致有些大臣被杀,这样,谁还愿意为他办事。这样情景长期下去,国家面貌想好都难。

北京面临清军和农民军威胁,应该迁都南京,明成祖把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时,南京也照北京样式留有同样机构,就是有两手准备,像元朝一样,朱元璋派兵进攻元大都时,元顺帝带领大臣跑回草原一样,唐玄宗,慈禧不都是国都守不住,撤离避难吗。崇祯帝却没有成功,最后死在北京城。像南宋高宗赵构做的就很好。崇祯帝朱由检为什么做不了南宋赵构那样,是迁都阻力大,还是惧怕沿途危险,辛苦,还是对坚守北京抱有希望,还是对前途丧失信心,就想坐以待毙。崇祯帝还是没有开国之君,马上皇帝那种锐气。

总之,崇祯是亡国之君,他的一些做法让人同情也让人生气,后人应从他那里获取些经验。

匿名回答于2019-06-12 10:55:09


明朝亡于崇祯的爱面子!

客观地说,崇祯作为守成之君还勉强合格,但在大明风雨飘摇之际,却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更缺乏一个帝王需要有的襟怀和谋略。崇祯的“励精图治”,只能让他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大明之亡国,其实就亡在崇祯的性格上。史书记载崇祯“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大体意思无非是说崇祯性格多疑,死要面子。而正是因为他死要面子,最后断送了大明江山。

大明王朝有内外两大忧患,内有李自成外有满清。而这两股势力在当时都没有取大明而代之的野心,在他们眼中大明是个庞然大物,能够和大明分庭抗礼,已经很满足了。

而事实上,两方面势力都和朝廷进行过谈判,而且最后谈判破裂也都是因为崇祯死要面子。

先说满清和大明之间的谈判。

在财政糜烂反贼横行的情况下,崇祯在1642年曾派出以并不尚书陈新甲为首的议和人员,出关与皇太极谈判。皇太极对于谈判代表团十分热情,出城20里远迎,并且一见面就说出了自己的条件:明清以宁远和塔山为边界;明朝每年出100万两白银购买相应的人参和貂皮;明清约为兄弟之邦永不互犯。

皇太极为什么如此积极呢?因为当时的满清贵族,对于关内不能狩猎的土地没兴趣,而且也对于明朝的庞大感到畏惧,根本没奢望着能入主中原。

陈新甲的议和条件,在没有到崇祯手里的时候,就被身边随从无意中泄漏出来,大臣们冥顽不灵,认为“双方约为兄弟之邦”根本不能接受,堂堂天朝上国怎么能和蛮夷成为兄弟呢?崇祯为此感到大大没面子,干脆全盘否定了所有条件,最后不仅此次合议破裂,他还让陈新甲背了黑锅,杀了这位主和的兵部尚书。

大明和满清之间再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再说李自成和大明之间的谈判。

1644年李自成在挥师攻打北京,在即将到达北京城下时,曾派投降他的太监杜勋作为使者,去和崇祯和议。杜勋被用绳子吊进北京城后进了皇宫,提出了李自成的和谈条件:西北一带,敕命封王,愿为朝廷内遏群贼。

李自成的条件是想让崇祯封他为西北王,称臣却不朝拜,他也会为朝廷出力去剿灭别的起义军。李自成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奇怪,以为他出身农民,又是个乡土情结很重的人,能够当个西北王已经是喜出望外了,他同样没有取大明而自立的远大理想。

崇祯这时候已经城破在即,直接同意李自成的合议条款,必然能取得回旋余地。可是他还是太爱面子了,放不下大明天子的威风,转而问身边的内阁首辅魏藻德怎么办?魏藻德也不肯背这个黑锅,任凭崇祯怎么问也不回答,最后让崇祯自己拿主意,气得崇祯把他推到在地上,然后拒绝了李自成的提议。

崇祯因为爱面子丢了江山,最后自缢身亡。他丢掉了自己的性命,更丢掉了大明的江山!

欢迎关注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匿名回答于2019-06-07 20:28:27


明思宗,朱由检:

生性多疑,心胸狭窄。

志大才疏,刚愎自用。

不用人长,不容人过。

有妇人仁,无治国智。

逼死承宗,凌迟崇焕。

自毁长城,亲痛仇快。

毕生可赞:吊死煤山!

匿名回答于2019-06-11 09:47:22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