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19-06-07 06:51:19
匿名回答于2019-06-07 10:31:21
匿名回答于2019-06-07 19:01:10
明朝末年局势已经急转直下,就是把朱元璋放在那个位置上也很难力挽狂澜!
首先皇帝已经失去了对文武百官的压制,文官势力太大了,已经到了能决定皇帝废立的地步,从万历皇帝连立太子都不能当家做主的时候,可见文官势力已经压倒了君权!
其次,被儒家忽悠瘸了的崇祯一上台就把东厂废除,压制锦衣卫,这彻底松开了对文官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的绳索,还失去了自己的耳目!
朱元璋对江南一带征收重税,为的就是压制这里的商贾集团,还能用这里的财赋支援北方军饷,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结果这一项几百年十几代皇帝的政策也被崇祯废除,没有了江南税赋的支持,辽东战事频繁,崇祯又拍脑瓜做了决定,向北方各地增加辽饷等苛捐杂税,让百姓没有活路走,最后一个下岗职工不干了,带头上访,结果大明朝轰然倒塌!
崇祯性子急于求成,圆嘟嘟夸口五年平辽,这样的大话他居然也敢相信,白扔了几百万两银子进去!
圆嘟嘟擅杀一品大将毛文龙,让后金彻底失去了后顾之忧,还引起了高级将领对朝廷的离心离德,但是为了五年平辽的美梦,崇祯也是捏着鼻子认了!
圆嘟嘟建议辽人守辽土,明知道这样做容易造成军阀割据,崇祯也认了!
一切为了五年平辽!
结果当皇太极打到了北京城下,崇祯才意识到晚了!
崇祯一朝换了将近20个首辅,创下了世界纪录,识人不明,又不肯承担责任,总是推诿于下,频频更换首辅的后果就是党争频繁,无人理事,在后金和农民军的双重打击下大明朝完蛋了!
有人拿崇祯生活简朴,勤政来说他是好皇帝,这是不对的。
在其位谋其政!
崇祯如果是一个官员,那么就是清官,能吏!
但是他是皇帝啊,是整个国家,上亿人口的当家人,在大明朝沉疴难治的时候不是小心翼翼的治疗,反而瞎折腾,结果越是折腾局势越是难以挽回,不管别人怎么做,最后大明朝灭亡,崇祯的亡国之君是跑步了的!
匿名回答于2019-06-07 19:23:49
匿名回答于2019-06-12 00:11:50
匿名回答于2019-06-11 23:51:01
匿名回答于2019-06-11 15:49:53
崇祯皇帝不是昏君,人是好人,只是继位时形势不好,接的乱摊子,崇祯本身能力有限,执政期间没打出几张好牌。崇祯死于社稷,很有气节,遗留信件告诉对方,可分裂自己尸体,不要伤害百姓。临死念念不忘百姓,很可贵。崇祯帝把失败责任也推到大臣身上,这就不够妥当,孙传庭,孙承宗,卢象升等不少忠臣为大明尽忠而死,这些人有能力,是崇祯帝没有好好发挥这些人的水平。北京城被农民军攻破后,有许多忠于大明人自杀,可见能人,忠臣是有的,只是崇祯帝没有伯乐识人那样水平。
崇祯坚持东北,西北两线做战,这是错误做法。崇祯有机会同皇太极或李自成谈判,避免两线,由于崇祯帝头脑僵硬,爱面子,不知变通而错过,这点应向宋朝学习。崇祯帝是勤政努力,清心寡欲,但办事忧犹寡断,不敢承担责任,这是明末政局恶化原因之一。崇祯帝废寝 忘食工作,但效果不明显,像清朝道光和咸丰皇帝,穿打补丁衣裤,但制止不了官场贪污腐败,国库钱依旧多不起来。崇祯帝要提高朝廷工作效益,就要发挥大臣朝廷人员工作积极性,但崇祯帝天性多疑,急于求成,频繁更换大臣,滥杀大臣,把责任推到大臣身上,自己不敢承担,导致大臣们不敢做事。崇祯在位十七年,更换十九任内阁首辅。崇祯帝有和满清议和意思,但还不敢明说,导致办事人陈新甲手下人员不小心把议和事情泄密,使陈新甲被杀。崇祯应学习康熙帝,大臣们要追究主张撤三藩的建议人,康熙帝说撤藩是我决定的,和别人无关。崇祯帝一些事情责任推给大臣,甚至导致有些大臣被杀,这样,谁还愿意为他办事。这样情景长期下去,国家面貌想好都难。
北京面临清军和农民军威胁,应该迁都南京,明成祖把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时,南京也照北京样式留有同样机构,就是有两手准备,像元朝一样,朱元璋派兵进攻元大都时,元顺帝带领大臣跑回草原一样,唐玄宗,慈禧不都是国都守不住,撤离避难吗。崇祯帝却没有成功,最后死在北京城。像南宋高宗赵构做的就很好。崇祯帝朱由检为什么做不了南宋赵构那样,是迁都阻力大,还是惧怕沿途危险,辛苦,还是对坚守北京抱有希望,还是对前途丧失信心,就想坐以待毙。崇祯帝还是没有开国之君,马上皇帝那种锐气。
总之,崇祯是亡国之君,他的一些做法让人同情也让人生气,后人应从他那里获取些经验。
匿名回答于2019-06-12 10:55:09
客观地说,崇祯作为守成之君还勉强合格,但在大明风雨飘摇之际,却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更缺乏一个帝王需要有的襟怀和谋略。崇祯的“励精图治”,只能让他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大明之亡国,其实就亡在崇祯的性格上。史书记载崇祯“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大体意思无非是说崇祯性格多疑,死要面子。而正是因为他死要面子,最后断送了大明江山。
大明王朝有内外两大忧患,内有李自成外有满清。而这两股势力在当时都没有取大明而代之的野心,在他们眼中大明是个庞然大物,能够和大明分庭抗礼,已经很满足了。
而事实上,两方面势力都和朝廷进行过谈判,而且最后谈判破裂也都是因为崇祯死要面子。
先说满清和大明之间的谈判。
在财政糜烂反贼横行的情况下,崇祯在1642年曾派出以并不尚书陈新甲为首的议和人员,出关与皇太极谈判。皇太极对于谈判代表团十分热情,出城20里远迎,并且一见面就说出了自己的条件:明清以宁远和塔山为边界;明朝每年出100万两白银购买相应的人参和貂皮;明清约为兄弟之邦永不互犯。
皇太极为什么如此积极呢?因为当时的满清贵族,对于关内不能狩猎的土地没兴趣,而且也对于明朝的庞大感到畏惧,根本没奢望着能入主中原。
陈新甲的议和条件,在没有到崇祯手里的时候,就被身边随从无意中泄漏出来,大臣们冥顽不灵,认为“双方约为兄弟之邦”根本不能接受,堂堂天朝上国怎么能和蛮夷成为兄弟呢?崇祯为此感到大大没面子,干脆全盘否定了所有条件,最后不仅此次合议破裂,他还让陈新甲背了黑锅,杀了这位主和的兵部尚书。
大明和满清之间再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再说李自成和大明之间的谈判。
1644年李自成在挥师攻打北京,在即将到达北京城下时,曾派投降他的太监杜勋作为使者,去和崇祯和议。杜勋被用绳子吊进北京城后进了皇宫,提出了李自成的和谈条件:西北一带,敕命封王,愿为朝廷内遏群贼。
李自成的条件是想让崇祯封他为西北王,称臣却不朝拜,他也会为朝廷出力去剿灭别的起义军。李自成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奇怪,以为他出身农民,又是个乡土情结很重的人,能够当个西北王已经是喜出望外了,他同样没有取大明而自立的远大理想。
崇祯这时候已经城破在即,直接同意李自成的合议条款,必然能取得回旋余地。可是他还是太爱面子了,放不下大明天子的威风,转而问身边的内阁首辅魏藻德怎么办?魏藻德也不肯背这个黑锅,任凭崇祯怎么问也不回答,最后让崇祯自己拿主意,气得崇祯把他推到在地上,然后拒绝了李自成的提议。
崇祯因为爱面子丢了江山,最后自缢身亡。他丢掉了自己的性命,更丢掉了大明的江山!
欢迎关注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匿名回答于2019-06-07 20:28:27
生性多疑,心胸狭窄。
志大才疏,刚愎自用。
不用人长,不容人过。
有妇人仁,无治国智。
逼死承宗,凌迟崇焕。
自毁长城,亲痛仇快。
毕生可赞:吊死煤山!
匿名回答于2019-06-11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