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形声字。星字由两部分组成:上面数目不等的“口”形或“日”形是天上的星星;下面的“生”是声旁。“日”不是太阳而是星。
金文和小篆1将“众口”写作“晶”;小篆2省去二日成“星”,确立了星的最后结构。隶书(汉《鲜于璜碑》及帛书)用平直的笔画彻底从古文字形中脱离出来。演变至今的楷书“星”。
其字源演变图如下:
星的字源演变图
星的字源演变图
详细释义
拼音
xīng
名词
星星,宇宙间发射或反射光的天体
star
星列(天星罗列)
日月星辰。——《书·尧典》
星宿,中国古代指星座
constellation
星宫(星神)
天文
astronomy
星文(星象)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司马迁《报任安书》
古时特指妇女装饰面颊的美容花点
tilak
金星儿
戥、秤等衡器上记斤、两、钱的标志点
small gradation marks on the arm of a steelyard
定盘星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星”字头,请参考“曐”字:)
万物之精,上爲列星。从晶生声。一曰象形。从口,古口复注中,故与日同。古文星。星,曐或省。桑经切
说文解字注
(曐)万物之精。上爲列星。管子云:凡物之精,此则爲生。下生五榖,上爲列星。流于天地之闲谓之鬼神,藏于胷中谓之圣人。
星之言散也,引伸爲碎散之偁。从晶。从生声。桑经切。十一部。一曰象形。从。从三故曰象形也。大徐作囗,误。
古复注中,故与日同。古文从三,而或复其中,则与晶相似矣。依此说则当入生部,解云从生,象形。古文。所谓象形从。
(星)或省。春秋说题辞云:星之爲言精也,阳之荣也。阳精爲日,日分爲星,故其字日生爲星。依此则又当入日部。
康熙字典
〔古文〕曐皨《唐韵》《集韵》《韵会》桑经切《正韵》先靑切,音腥。《说文》万物之精,上爲列星。从晶生声。一曰象形。从口。
古口复注中,故与日同。《释名》星,散也,列位布散也。《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传》星,四方中星。
又《洪范》五纪,四曰星辰。《传》二十八宿迭见,以叙节气。《又》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传》星,民象,箕星好风,毕星好雨。
《史记·天官书》星者,金之散气。《注》五星五行之精,衆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行,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
前汉·天文志》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七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淮南子·天文训》日月之淫气精者爲星辰。
又星星,犹点点也。《谢灵运诗》星星白发垂。
又草名。戴星、文星、流星,皆谷精草别名。《本草纲目》此草生谷田中,茎头小白花,点点如乱星。
又姓。《广韵》《羊氏家传》曰:南阳太守羊续,娶济北星重女。
匿名回答于2022-06-22 05: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