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什么时期是我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数千年来,茶已远远超出了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饮料,茶与琴棋书画一样已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成为一种文化修养、一种人格力量、一种精神境界。茶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各不同历史时期世人生活的社会活动及礼仪形式。

人类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来以火生煮羹饮,就像人们煮菜汤一样。

在周朝,人们为了长时间保存茶叶,以作为祭品和贡品,把茶叶晒干,以便保存。在3 000多年前,巴蜀一带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当时出现了人工栽培的茶园,四川的乐山、彭山已经成为中国的名茶产地。至汉代,茶已经成为四川民众的常用饮料。

大约三国时代,茶已由晒干收藏变为制成饼茶。三国时期,张揖的《广雅》就有这样的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这就是人们将采来的茶叶先做成饼,晒干、烘干,饮用时碾来冲泡,加佐料调和作羹饮。此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阶段。

秦汉到西晋时期,巴蜀茶业继续繁盛,也是中国茶叶由巴蜀走向全国、茶业重心开始东移的重要时期。由于地理上的优势,长江中游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慢慢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茶业重心继续向东南推进,随着隋朝京杭大运河的修凿和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强盛,中国茶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茶叶从唐代中期开始,已成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人们喜欢的一种饮料,茶从南方传到中原,再流传到边陲少数民族地区。据史料记载,唐朝各地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俗均以茶叶为贵。边陲一些少数民族有了饮茶习惯后,先通过使者,后来直接通过商人购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以茶易马的茶马交易。在《封氏见闻录》里得到佐证:唐代中期以后,饮茶开始“风行南北,穷日竟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原,流于塞外,往年四贾如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唐朝以前虽然中国南方一些地区种茶、饮茶的历史比较久远,但是尚无茶类专著撰刊,当时茶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正式学科。至唐代中期以后,随着茶叶发展和社会上对茶知识的需求,出现了陆羽《茶经》专著,茶业在成为全国性生产和经济的同时,也作为一种独立的、崭新的学科和文化展示于世。同时,吟咏茶事的诗文也大量涌现,卢仝的《茶歌》、陆羽的《茶经》和对茶征税,被后人列为唐代茶事上影响最大的3件事。唐代茶文化的发展还突出反映在饮用茶的人越来越多,也越用越熟练。茶宴、茶食和茶会已从一般的待客礼仪,演化为以茶汇集同仁朋友、迎来送往、商讨议事等有目的和有主题的外事联谊活动。随着唐宋朝代的更迭,茶文化随着茶业的发展开始由兴到盛。

匿名回答于2020-04-21 19:59:09


唐代时期是我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

一、“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唐代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和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改进。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开始使用专门的烹茶器具, 饮茶的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由之前的粗放式转为细煎慢品式。


唐代的饮茶习俗蔚然成风,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越来越讲究。皇宫、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间盛行茶宴,茶宴的气氛庄重,环境雅致,礼节严格,且必用贡茶或高级茶叶,取水于名泉、清泉,选用名贵茶具。盛唐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等均有关联。


公元780年左右,陆羽著成《茶经》,阐述了茶学、茶艺、茶道思想。这一时期由于茶人辈出,使饮茶之道对水、茶、茶具、煎茶的追求达到一个极尽高雅、奢华的地步,以至于到了唐朝后期和宋代,茶文化中出现了一股奢靡之风。


二、‘茶’文化的兴盛时期——宋代


到了宋代,茶文化继续发展深化,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喜爱饮茶,在宫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至于下层社会,平民百姓搬家时邻居要“献茶”;有客人来,要敬“元宝茶”,订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


在学术领域,由于茶业的南移,贡茶以建安北苑为最,茶学研究者倾向于研究建茶。在宋代茶叶著作中,著名的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录》、朱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赵佶的《大观茶论》等。


宋代是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由于南北饮茶文化的融合,开始出现茶馆文化,茶馆在南宋时称为茶肆,当时临安城的茶饮买卖昼夜不绝。此外,宋代的茶饮活动从贡茶开始,又衍生出“绣茶”“斗茶”“分茶”等娱乐方式。



三、“茶”文化的持续发展时期——元明清时代


宋人让茶事成为一项兴旺的事业,但也让茶艺走向了繁复、琐碎、奢侈,失却了茶文化原本的朴实与清谈,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唐代茶文化的精神。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直到明代中叶,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兴亡,加之开国之艰难,在茶文化呈现出简约化和人与自然的契合,以茶显露自己的苦节。


此时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品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摄泡祛”,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等。茶叶种类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紧琐,但茶风趋向纤弱。


明清之际,茶馆发展极为迅速,有的全镇居民只有数干家,而茶馆可以达到百余家之多。店堂布留古朴雅致,喝茶 的除了文人雅士之外,还有商人、手工业者等,茶馆中营点心和饮食,还增设说书、演唱节目,等于是民间的娱乐场所。



四、“茶”文化的再现辉煌时期——当代


虽然中华茶文化古已有之,但是它们在当代的复兴,被研究却是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台湾是现代茶艺、茶道的最早复兴之地。内地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产量发展很快。物质基础的丰富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一批茶文化研究者创作一批专业著作,对当代茶文化的建立做出了积极贡献,如:黄志根的《中国茶文化》、陈文华的《长江流域茶文化》、姚国坤的《茶文化概论》、余悦主编的《问俗》,对茶文化学科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这些成果,为茶文化学科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文化组织、茶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有些著名茶叶产区所组织的茶艺活动逐渐形成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更加促进了茶文化在社会的普及与流行。

匿名回答于2021-10-06 02:06:33


唐代是我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

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它由唐代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茶经》内容十分丰富,是一本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数理学等;同时,还记载了唐代以前有关茶的不同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数理等书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匿名回答于2021-10-06 02:12:25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