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封建社会集权统治最严重的朝代。
匿名回答于2021-05-25 06:28:43
清朝的皇权一直都比较稳固,没像其它朝代一样出现大权旁落,所以就没有大臣篡权。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入关以来历经十位皇帝,其中有七位皇帝都有实权,之后的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皇帝都为傀儡皇帝,除去宣统皇帝溥仪只在位三年且年幼不说,同治和光绪两朝的政权都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可以说清朝入关后的前七位皇帝加上慈禧太后这八人掌握了清朝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权,大权旁落的时候极少。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清朝的皇权高度集中,其集中程度是历朝历代都无法比拟的。
其次清朝也是吸取历朝历代灭亡的教训才进一步集中皇权。清朝入主中原后对历朝历代的失败都做了总结,尤其对明朝更是做了大研究。明朝后期皇帝多慵碌,而清朝统治者就认为皇帝庸碌会导致大权旁落,造成朝中朋党相争。明朝也正是朋党相争最严重的朝代之一。所以清朝的皇帝个个勤政,就连懦弱无能的咸丰帝也继承了勤政这一特色。勤政的好处自然是事必躬亲,将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皇权高度集中可以集中精力办大事,但是在世界大变革中,在世界各强国的共和制和立宪制中,清朝的这种皇权集中制就显得十分落后了。也正是因为清朝的皇权高度集中,使得统治者十分贪恋权力。在鸦片战争后清朝最落后的就是制度,可直到清朝快要灭亡了慈禧太后也不愿意实行君主立宪制,最大的原因就是她尝到了权力集中的甜头,不愿意放权。制度的严重缺陷,使得清朝的历史定格在了1912年,这一年,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结束了。
匿名回答于2021-05-25 19:21:59
清代达到了封建集权王朝的顶峰(当然最后也自己敲响了丧钟),在政权制度建设上充分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最近的明代、同样是少数民族的元代、同一个民族金代、盛唐强汉、分裂割据的小朝廷,近两千年的中国封建朝代,足以提供给他们很多可以借鉴的思路。
有清一代,藩王、大臣、外戚和宦官少有干政,偶有出头,通过制度打压和运气凑数,总能化险为夷,平安度过。
先来说说藩王,大家都知道,清朝初期有八大铁帽子王,其中六个亲王、两个郡王,中后期又添加了4、5个,世袭罔替,可以传给自己的其中一个儿子。为什么这些铁帽子王二百多年中没有闹出乱子?道理很简单,后世皇帝并不亲近他们,一辈辈过去,都不知道堂兄弟堂过了多少弯,亲情被无情稀释,世袭罔替的八大铁帽子王更多的代表着福利待遇,并没有多少实权。
铁帽子王不争气,其他后封的亲王郡王不搞世袭制,代代递降,降到最后,成小虾米了,对皇权威胁更小。
清朝制度中,吸收明朝教训,对爱新觉罗家的藩王的管理也严格,没有分封各地,全部驻京,不让他们跟地方官接触,断绝人情往来。到了中后期,可以看到,藩王基本全自废武功,除了蒙古的僧王,还能用来剿个匪,其他根本指望不上。清朝覆亡之时,局势危如累卵,一帮铁帽子王凑一堆商量来去,也拿不出个子丑寅卯的方案,更不用说带兵打仗了。
外戚和宦官,本质上是皇权的延伸,当相权代表的文官集团使皇权感到不那么自在时,就会派上用场。考虑到从明朝开始,相权就分担给了内阁制,已经被稀释掉了,到了清朝,又被军机处挤占掉一大部分,文臣在皇权面前根本就是一团散沙,外戚和宦官也失去了存在的重要性。
清初的外戚钮祜禄氏家族、赫舍里家族、富察氏家族一度有些实力,但康雍乾个个强势,最终没有掀起大风浪;后期慈禧太后本家的弟弟、侄子都太不争气,权势之争更是无从谈起。
至于宦官,想必也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清初即有严禁干政的明确规定,加上宦官出身又全是汉人,从心理到生理,说是弱势群体毫不过分。
最后来说说大臣,离“干政”最贴边的那就算是有先王指令的顾命八大臣了,奉旨赞襄政务的都没个好下场,汉族大臣更是靠边站了。
事实上,比“干政”更加危险的“推翻政权”的机会曾经也落到曾国藩等人身上过,可惜,种种考量下,他们最后没有去珍惜。这不能不说,是满清王朝的运气使然了!
匿名回答于2021-06-04 22: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