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20-12-07 04:03:18
宋朝,分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地位比汉、晋时低一些。
国公以下,均加开国字样,如××郡开国侯、××县开国子。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为虚封,唯加实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税收入(后改为领取俸禄)。
匿名回答于2021-11-29 04:56:28
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侯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二等。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诸侯国中侯爵国有鲁国、齐国、陈国、蔡国、卫国、邢国、晋国、燕国、管国、滕国、杨国、箕子朝鲜、薛国、焦国、赖国、纪国等。 唐朝、宋朝有县侯;明朝有侯爵;清朝有侯爵,分三等。
匿名回答于2021-11-29 04:20:32
汉朝,爵分二十等,侯是最高二十等,曹魏则是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侯排在第三的位置上;
唐朝,分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地位更低一些,明朝,公,侯,伯三等专授功臣。
匿名回答于2021-11-30 02:05:52
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侯爵为“超品”,即为超过一品之意。只授予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一些邻近国家受中国影响也以此为爵位名。
匿名回答于2022-07-24 18: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