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严复的教育思想?

在复法运动中,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著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化。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严复要求维新变法,却又主张“惟不可期之以聚。

”“除而不骤”的具体办法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匿名回答于2021-09-28 02:37:27


严复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取决于那个国家的民力强弱、民智高下和民德的好坏。他认为中国最大的忧患不是政治经济制度层面的,而是愚、贫、弱。其中愚最为重要,因此“愈愚”就为当务之急。

严复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教人以自强,给人民以智慧,要想救国必须从教育着手。严复是近代中国从“德、智、体”三方面来讨论。

匿名回答于2021-09-28 02:30:25


(一)“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

严复是近代中国从“德、智、体”三方面来讨论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第一人。他认为,国家的强弱、人民的富裕、国际竞争力的高低都取决于国民这三方面能力的水平。因此,教育要起到“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作用。

(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1.内容

(1)“体用一致”是严复提出的中国未来文化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社会是一个完整的机体,“体”和“用”是不可分的。

①严复认为西方的自然科学是一个发展的、完整的体系,各个学科是相互联系的,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

②严复认识到文化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拼凑,应该构建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这个体系要求传统的中国文化经过长期积累、淘汰、选择而保存下来的文化精华,去除糟粕,同时也要吸收西方文化中合理有用的部分。

(2)从“体用一致”等观点出发,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是:小学阶段以十分之九的时间学习“中学”,教学法应“减其记诵之功,益以讲解之业”;中学阶段西学占十分之七,中学占十分之三,主要教授西学,并且一切功课皆用洋文授课;高等学堂先经预科后进入专业学习,只设西学教习,不设中学教习。

2.评价

他通过这一思想,间接地否定了当时流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同时也肯定了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都要完整地学习和借鉴。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并初具理论形态。

匿名回答于2021-09-28 02:36:11


 (1)“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

  严复主张用和缓的教育救国的方法来破除中国的厄运,主张中国要富国,具体的途径便是用三育救国,即“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兴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要发展体育,要使国民有健康的身体,禁止吸食鸦片和革除女子缠足的陋习;开民智就是要废除八股,学习西方,要开发国民的智慧,具有实际的知识本领;兴民德就是用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的道德观念,代替封建的伦理道德。这三育教育就是要用资产阶级的德智体三育武装国民,取代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他还强调这三育是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偏废。

  (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严复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他认为洋务派讲的西学只不过是学习西方的皮毛,真正的西学要包括西方的“民主”、“政体”、“科学”。他不同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法,认为体和用本不可分,中学与西学各不相同,“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还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这一问题。从严复对西学的态度来看,有“全盘西化”的倾向,过于忽视中国传统学说也是片面的。但他积极提倡西学,主张“体用一致”有积极意义。

匿名回答于2021-09-28 02:37:37


一 论教育救国

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严复认为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状况,怨天尤人无济于事。中国之弱,就是因为民智闭塞,学术空疏,缺乏竞争的总体实力,救国的唯一良方“开民智”,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他对当时变法维新的政治改革持低调估价,认为“民智不开,不变亡,即变亦亡”。以国人素质之低下,即使搞改革,也只能是除去一弊害又会表现为另一弊害,终究没有希望。所以,“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严复把教育视为强国之本是正确的,但如果不消除政治上的阻碍,教育也难以改革、发展。

二 论学习西学

严复早期对西方文明极为推崇。他在《论世变之亟》中对比中西之学的一系列差别,基本上都是颂扬西学而贬抑中国传统。例如中国亲亲,西人尚贤;中国尊主,西人隆民;中国委天数,西人恃人力;中国夸多识,西人尊新知,等等。他的结论是要想富强“非讲西学不可”。严复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西之学各有其体用,就西学而言,是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出于这个立场,他也不赞成争论“西政”和“西艺”哪个更重要。“艺政二者乃并出于科学,若左右手”。严复过于美化西学是片面的,但他强调要从整体上来看待和学习西学,抓住其民主和科学的实质,而不是取其皮毛,这又是他高出一般人的见解。

三 论三育并重

严复是中国最早论述三育并重的教育家。他说:“讲教育者,其事常分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其中体育是国民素质的基础,近世中国民力孱弱,被外人讥为“病夫”,因此必须加强体格训练,以“鼓民力”。国民才智是国家“富强之源”,智育包括学问和事功两个方面,不能只在书斋里作学问,要“观物察变”,运用于实际,以“开民智”。德育在三育中最重要,但不能再因袭封建的人伦纲常,要树立国家观念和社会公德,以“新民德”。

严复晚年思想日趋复旧,积极提倡尊孔读经,临终遗言中强调“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这也是多数改良派人士后来的共同倾向。

匿名回答于2021-09-28 03:10:47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