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油浸泡
温油指油温不超过30℃。原料下锅应在凉油或微温的油中投入,并注意在一般较长的时间内调节火力,使油温不超过30℃的界限。由于低温油的作用,原料内外温度与油温趋于平衡,使蹄筋中少量水分最大限度地缓缓蒸发,此时原料由硬变软。当油温上升到95℃时,原料全身翻泡,即行业所说的起“蜂窝眼”,这是原料发生变化的先兆,表明胶元纤维细脆颗粒在受热后开始膨胀。随着油温的升高,胶元纤维在结晶区域开始溶化,蹄筋缓缓收缩由长变短,由粗变细,并且泛出气泡,使油色浑浊。
2.热油放炸
这一阶段是蹄筋发生质变的关键阶段。当油温上升到120—150‘℃时,胶元纤维在结晶区域的溶化停止,蹄筋由软变硬,并开始缓缓膨胀,体积增大,重量变轻,陆续漂浮到油面上。这时掌握油温是个关键,应尽量限制油温缓缓上升,开始用炒勺不断翻动蹄筋,不时用滚油淋泼那些局部未受热的原料,使之受热均匀,表面温度趋于一致。当锅内发出叭叭响声时,蹄筋由内向外全面膨胀,直至成为泡沫状的海绵体为止。发好的蹄筋一掰即断,不散不碎,形状完好。
3.水漂去油
刚发好的蹄筋切忌立即用水浸泡,因为它遇水会立即收缩,要等蹄筋冷却定形后再放入温水中浸泡。有的在水中放入少许食碱以去掉油垢,增加蹄筋的漂白度;有的用热水汆沮去掉油污,但共同之点是将冷却定形的蹄筋用温水浸泡回软,然后采用勤换水的方法除掉油垢,使之漂白松泡,又保持其软糯松泡的特点。
在烹调时,用鲜汤将发好的蹄筋再喂汆或过一二次水,就更能增加其漂白程度或鲜醇味道。
匿名回答于2023-09-11 16: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