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王阳明推行什么制度?

他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因势而导的治理原则、四民力业的发展思想、严格合理的制度管理、丰富多样的道德教化、任贤劝士的人才政策等,形成了丰富精深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闪现着中华传统治国论的智慧。

匿名回答于2021-09-29 20:33:19


十家牌法,是古代乡间管理方法,由明朝中期王阳明创造。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需向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黑户”。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匿名回答于2021-09-29 20:30:58


王阳明推行主张因地制宜和申明赏罚制度。

王阳明特别强调在立法时应考虑时代的特殊性与地域的差异性。他认为法律的制定“犹行陆者必用车马,渡海者必用舟航”,即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王阳明认为应当“因地势之便,从民心之欲”,即应考虑地理位置的不同和尊重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不能拘泥于辖区的界限,也不能用行政手段简单地硬性规定。针对苗疆等少数民族叛乱不断的现象,王阳明主张因地制宜,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律制度。

他认为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赏罚,“夫刑赏之用当,而后善有所劝,恶有所惩,劝惩之道明,而后政得其安”。赏刑的目的是使“善者益知有所劝,则助恶者日衰;恶者益知有所惩,则向善者益多”。

匿名回答于2021-09-29 20:33:03



王阳明的乡治思想究竟是自上而下的国家统治思想还是自下而上的社会治理思想,目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学术问题。为了回应这一问题,本研究通过考察王阳明“万物一体”的理想社会图景、“觉民行道”的理想社会实践路径,以及乡约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系统重构王阳明的乡治思想体系。

王阳明作为一名士大夫与宋儒一样自始至终就怀有回向“三代之治”的秩序情结,宋儒曾经选择了“得君行道”这一路径,希望以此回向“三代之治”;而王阳明则基于当时明朝恶劣的政治生态环境以及其“良知”学说,将“三代之治”建构成一个“万物一体”的理想社会并提出了“觉民行道”这一路径来实现其所建构的“万物一体”的理想社会。

“觉民行道”这一理想社会实现的方法落实到具体的现实层面就是王阳明所构建的以保甲、社学和乡约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乡约制度,在王阳明的乡约制度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后,王阳明颁布并推行了其著名的《南赣乡约》。

在《南赣乡约》中,王阳明依据其“万物一体”的理想社会图景为南赣地区重新构建了一个“民为良善,风俗仁厚”的理想社会秩序,并以具体而又详细的乡约条陈使得《南赣乡约》更加切实可行,最终使得“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因此,王阳明的乡治思想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治理思想。他所建构的乡约制度及其乡治实践,并不是为封建社会地主统治服务的“绳人之矩”,而是帮助普通百姓“格心”以“破心中之贼”的格心体系,使得普通百姓皆能“致良知”从而重建一个合理的人间秩序。

匿名回答于2021-09-29 20:33:41


乡约制度。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去世后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他在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南赣乡约》,倡导廉洁公正的思想,教化人心、整饬官风、治理社会,成为明代地方官员推行乡约的成功范例。

匿名回答于2021-09-29 20:34:42


答:一是建立了独特的社会制度,即在偏远落后的地区,或出现社会动乱的地区,恢复社会治安,重建社会伦理规范,确立儒家伦理规范的权威性。二是通过多主体参与,建立起基层社会行为规范,将国家倡导的伦理原则贯穿其中,引导基层社会自发遵循和维护这一秩序。

王阳明遵照这样的思路开展基层治理。作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他与其他儒家学者一样追求内圣与外王,怀有对秩序重建的渴望。但在心学思想的指导下,王阳明处理内圣与外王,以及个体成圣问题上又有其独特之处,这为他的治理社会提供了不同的路径。

匿名回答于2021-09-29 20:39:25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在南赣治理教化时开始推行。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既“立德”、“立言”,又“立功”的大儒。王阳明以其“心学”思想体系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心学时代,一生讲学论道,创办书院,倡“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儒家教化思想的履践躬行者;《南赣乡约》颁布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是王阳明在江西南赣地区推行乡村治理的总纲领,集中体现了他以儒家仁爱为本的德治思想,以教化为主导的治理思想以及以秩序建构为导向的管理思想。

匿名回答于2021-09-29 21:21:05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