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三种人性观?

三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匿名回答于2021-05-10 02:32:54


人性论往往是古代中国先哲理论的基础。就是人性是怎么样的呢?一般有如下三种基本的立场:人性善、人性恶以及人性未定。而关于这三种不同立场是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又同时衍生出不同的论证体系并最终影响到每个人不同的治国理论。持上述三种不同立场的典型代表人物分别有:孟子、荀子和杨朱。关于三位的人性论笔者有如下的一下看法——

孟子和荀子均为儒家,即孔子的传人。但是对于很多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论证时,两人的观点却常不尽相同,甚至还有很多方面是截然相反的。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里两人的学问渊源出发进行考察:

荀子“隆礼仪而杀《诗》、《书》”,故其学问大多来源于“礼”。所谓的礼包含的常是国家的大纲大法的部分,可以说其学问主要在于国家社会各级的典章制度的部分。而这一部分的内容却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结成的,在经历了人为的调整而形成的关系才能达到善的结果。因此荀子主张的是人性恶。其中“化性起伪”的“伪”就是人为的意思,这一短语就很好的解释了整个过程。

而孟子则与荀子恰恰相反,其长于《诗》、《书》,而对于宏观的国家治理架构的设计确是缺乏一定的把握的。因而根据《诗》、《书》本来就具有的提高个人素养、陶冶个人情操的角度出发,其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修养的一种提升,排除了其他的外界交往因素,因而其可以单纯地去定义人性本善。

而杨朱的“善恶混”的人性说人性中本来就有善、恶,并杂之。全凭后天环境、经历影响来启发某一种善或恶的特质。而这样的说法缺乏了某种稳定性的东西,过于强调了外界的影响从而忽略了作为本质的一些东西。

就笔者目前的理解而言,还是比较赞同荀子的观点,即“人性恶”但可“化性起伪”。这样的人性观即有利于建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同时也是承认一定程度上人性善的一面。

匿名回答于2021-05-23 00:09:47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