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激励坚持不懈,一路前行。
原文出处:《荀子·修身》中的“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演化为“行则将至,做则必成”。
“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释义: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闲荡的时间很多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决不会很远的。
扩展资料: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修身方法。
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由此通过“反省内求”的方法,使个人的行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为其封建统治和政权的巩固培养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顺应自然;墨子则要求做到“志功合”兴利除害、平天下。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匿名回答于2020-09-08 01:50:59
匿名回答于2021-05-18 09:31:50
《荀子·修身》是荀子著作的儒家经典之一。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匿名回答于2022-10-22 17:20:35
行的基本含义是行为举止,品行、操行、德行;走、走路,直行、前行、寸步难行;前往,南行、与子偕行。“至”字基本含义为到来,到达,如:至此;引申含义为极、最,如:至亲。
匿名回答于2022-10-22 17:25:15
【出处】
“道阻且长”出自《诗经·蒹葭》。原文为: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出自《荀子·修身》,原文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匿名回答于2022-10-22 17: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