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从九品下为将仕郎,金升为正九品,元升为正八品,明为正九品初授之阶。唐韩愈《与于襄阳书》:“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宋同。微宗崇宁二年(1103)用以代军巡判官。司理、司法、司户参军,主簿,县尉。政和六年(1116)改迪功郎。改定为第三十七阶,仍为最低阶。
南宋于迪功郎下,再增置通仕、登仕、将仕三郎,以奏补未出身官人。
金正九品下。元升为正八品。明正九品下。元升为正八品。明为正九品初授之阶。金、元、明将仕郎下,尚有登仕佐郎、将仕佐郎两阶。清废。
匿名回答于2023-09-25 00:28:28
所谓的散阶,是指对应不同的官级品秩而设定的官衔名称,属于一种荣誉头衔,并不是实际的官职,诸如唐代文官的从二品官称为光禄大夫,文官正五品上称为中散大夫等等,而将士郎则是文官最低一等(从九品下阶)的散阶名称。
此后宋代延续唐代的散阶名称,将仕郎仍然是文官最低品级的散阶名称。
元代时对官制进行重新调整,将仕郎(初授)和登仕郎(升授)被作为文官正八品的散阶名称,在正八品之下,又出现了将士佐郎(升授)、登仕佐郎(升授)的从八品散阶名称。
到了明代,基本延续了元朝时期的文官散阶名称。
清代时,对官阶名称进行调整,不再有初授、升授的区分,各品级的官阶名称重新统一,此时将仕郎、将仕佐郎的名称没有被保留,而是沿用了登仕郎和登仕佐郎,分别作为文官正九品和从九品的阶官名称。
在清代,九品、从九品的官员,通常是州县的佐官,诸如主簿(九品)、吏目(从九)等等。
匿名回答于2023-09-13 05: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