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安史之乱历时多少年?

总共持续了8年。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一共持续了8年,这里指的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造反持续了8年,从此唐朝由盛转衰。

匿名回答于2023-11-06 14:20:07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叛乱事件,发生于唐朝时期。它起源于755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叛乱发动,对抗唐朝政权。这场叛乱以其规模庞大和影响深远而著名。

安史之乱历时约为8年,持续到763年。在这段时间里,唐朝政府与叛军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和交锋。最终,唐朝政府成功平定了这场叛乱,但摧毁了帝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基础,对唐朝的影响是巨大的。

匿名回答于2023-11-04 13:44:25


安史之乱持续了8年。

安史之乱是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匿名回答于2023-11-04 13:44:30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匿名回答于2023-11-04 13:44:26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乱经过

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守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唐军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振著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长安失守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特进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与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处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肃宗即位

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禄山被杀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据邺(今河南安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思明复叛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

唐廷对史思明不放心,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思明称帝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平定乱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匿名回答于2023-11-04 13:44:57


安史之乱持续了8年。

安史之乱是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战争开始于755年12月,持续了8年,结束于763年2月17日。内战导致了唐代人口的大量流失和国力的急剧下降。因为发动唐朝叛乱的司令官主要是安禄山与史思明,所以这起事件被命名为安史。

匿名回答于2023-11-04 13:44:23


七年零二个月。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匿名回答于2023-11-04 13:44:26


安史之乱历时14年。安史之乱是唐朝时期发生的一次重大叛乱,起因是唐朝宰相杨国忠和安禄山等人的野心和不满。该叛乱从755年开始,直到763年才平息。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它对于唐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匿名回答于2023-11-04 13:44:25


安史之乱持续了近8年。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逐渐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为自保和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大军,其中精锐唐朝正规军已达到15万,拥兵边陲,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图以讨之名举兵叛唐。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即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持续时间达8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匿名回答于2023-11-04 13:44:28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时期的一场叛乱,其时间跨度较长,持续了14年。具体时间为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叛乱在唐代时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混乱,对朝廷的稳定和统治造成了严重威胁。在这场叛乱中,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叛军推翻了朝廷,并建立了大燕国,最终在唐朝政府的反击下被平定。这场叛乱对唐朝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匿名回答于2023-11-04 13:44:25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