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为什么是“一日三餐”,而不是“一日两餐、一日一餐”?

第一,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没有现代人高。这是饮食结构,医疗水平,等因素决定的。

第二,一天24小时,正常消化系统排空大概需要1-4小时,根据你吃的食物种类不同,谷物大约3小时,油炸食品时间要长些,脂肪类的最长,排除个体差异和你是吃半饱还是撑着的区别,

所以用餐间隔大约3-4小时,而一天24小时也不够分啊,因为晚上基本上运动量比较少(夜猫子除外),特别是入睡后,机体除了大脑和必要的维持生存的器官外,基本上都休息了,(大脑也有区域是不活跃的,当你说梦话,咬牙放屁吧嗒嘴的时候对应的会活跃起来)胃里如果没什么食物也会休息,如果有东西就会一直“动”,你就睡不好觉。

所以没看谁睡着觉爬起来吃饭的。也就是基本上就白天,一日三餐。

至于个别有特殊要求的病人,比如糖尿病,提倡少吃多餐,就是为了方便控制血糖浓度,减少单次的摄入量,但是为了维持生命体征,总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就餐次数,减少单次的量。

匿名回答于2023-10-17 06:15:48


1、秦汉以前,一日两餐时,当时人们的认识和解释,叫做“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餮而始”。

其意思是说,人们生活中,只要是一日用过两餐,便意味着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那么,由“一日两餐”而逐渐演变为“一日三餐”,究竟始于何时呢?《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下令:“且日享士卒”,由“一日二餐”改为“一日三餐”,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当刘邦得知了,亦由“一日二餐”改为“一日三餐”了。

所以,使刘邦率领的大军,气势倍增,攻取了天险“关”。

至今,一年四季,我国不论南方北方,人们比较普遍习惯于一日三餐了。可以说,多年来逐渐形成的我国传统的一日三餐制,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2、人们生活上习惯于一三餐。在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反。《墨子*杂守》

中说士卒每天食两餐,食量分为五等。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仓》载,当时筑

墙的劳作者早饭半斗晚饭为三分之一斗;站岗和做其它事者,早、晚饭各三

分之一斗,均为两餐。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

餐,第二顿称铺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

“食不时不食”(《论语》)。在应经餐的时间用餐,将认为是一种越礼的

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称王关中,

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汉代以后,一日

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开餐开始有了早、中、晚的分称。早饭,

汉朝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的小食。到了唐朝,寒具开始有点

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中说“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

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 为早点。

匿名回答于2023-09-16 22:41:13


一日三餐是从古至今人类得以延续生命的一种生活习惯,到今天为止也就成为了一种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了

匿名回答于2023-09-16 22:45:24


习惯决定的,一日三餐就是中国人的习惯,好习惯当然得坚持了

匿名回答于2023-09-16 22:46:21


相关知识问答